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否摆脱"水课"已成为中国大学进一步建设通识教育的关键性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四类典型的通识"水课"表象:教的不重视/不到位、学的不重视/不投入、与课程体系脱轨、非专业即科普。进而介绍了在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实施通识核心课程质量调查的经验。该调查设计了十一项核心可比指标和五项可选高阶指标,能够多角度刻画出每门课程、各模块及总体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在调查数据的使用方面,基于指标数据生成"吹水指数"和"刻苦指数",可直观地筛查出"高效能课程"、四类"水课"和"高投入低收获课程",并一一对应给出管理建议。基于实证数据提出在使用统一指标体系评价时也需兼顾通识课程的多样性。最后讨论了体制机制层面还存在导致"水课"的因素,亟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