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外周血中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嗜肝病毒导致的肝衰竭疾病进展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肝病科住院的嗜肝病毒感染导致的肝衰竭患者病历资料,选取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共168例。研究方法:根据患者出院前最后一次血液学检查结果及临床症状,将患者分为预后好转组和未好转组,其中好转组85人,未好转组83人。将两组按照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入院时合并症(感染、糖尿病)、病原学、临床类型、合并其他肝损原因、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实验室指标分组,比较各指标预后在好转组与未好转组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并进行PLR和NLR与预后相关性研究,分析以上各指标是否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另外,明确PLR及NLR在肝衰竭预后评估中的价值。讨论肝细胞的大量坏死、炎症细胞的浸润以及肝脏缺血性损伤是肝衰竭核心环节,当肝细胞坏死超出了肝脏的再生能力时即会发生肝衰竭。各种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与危重患者预后不良有关,其分泌增多时,NLR升高,预后好转组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未好转组,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未好转组,两实验室指标比值,即NLR好转组低于未好转组,并且是评估肝衰竭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肝衰竭疾病进展过程中,引起全身性免疫炎症反应,增多的中性粒细胞通过炎症反应分泌和产生更多的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免疫保护作用受到抑制,全身炎症反应加重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疾病进展。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来源于相同的造血干细胞,PLR应保持恒定在一定范围内以维持内环境平衡。然而,血小板(10天)和淋巴细胞(数周至数月)寿命相差巨大,并且在造血功能异常的情况下,由于血小板比淋巴细胞减少得更快,PLR可能降低,本实验中,两组间PLT、PL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将肝衰竭患者按预后是否好转分组,绘制ROC曲线,PLR曲线下面积大于0.5,具有预测意义,但曲线下面积小于NLR,提示NLR在预测嗜肝病毒感染导致的肝衰竭预后方面效果优于PL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