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先,研究者发现:与识别他人的面孔相比,自我面孔识别在速度上显著快于识别他人的面孔。之后,研究者们将自我面孔作为与自我关联重要信息,展开一系列研究,发现自我面孔识别的加工优势,提出了内隐积极联想说(implicit positive association,IPA)。内隐积极联想理论认为自我面孔识别以及与之伴随的自我意识激发了自我概念的积极属性,促进了对自我面孔的识别优势,因此通过自我概念威胁可以削弱自我面孔识别的优势效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非临床领域的自恋开展了研究,并认同自恋是一种普遍的人格倾向。自恋者具有较高的自我关注,同时,自恋者通过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乐观错觉",建立了极高的自我信条,认为自己的成就优于他人。目前有关自恋的研究以相关研究为主,实验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探究不同自恋水平与是否受到自我概念威胁对自我面孔优势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自恋水平的主效应显著,具体表现为(1)高自恋水平的人无论是否受到自我概念威胁,识别自我面孔的速度均显著快于识别他人的面孔,即都存在自我面孔优势效应;(2)低自恋水平的人无论是否受到自我概念威胁,自我面孔的识别与他人面孔的识别均无显著差异,即都不存在自我面孔优势效应。本研究认为,由于高自恋水平的人对自我有极高的关注与认可,导致对自我概念有极强的防御机制,使自我概念不会受到威胁,从而不会削弱自我面孔优势效应;而低自恋水平的人可能对自我有一定的回避性,导致对自己的面孔反应不快。展望:目前对自恋的研究侧重于外显角度,内隐状态下会有怎样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