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阶段对外显及内隐锻炼态度的影响,以及锻炼投入及锻炼相关情感体验的中介及调节作用。研究一方便选取北京市大学生及白领,采用横断调查设计,回收有效问卷615份。测量工具包括【体育锻炼态度量表】、【锻炼行为变化阶段分量表】、【体育锻炼投入量表】、【体育活动乐趣量表—中文版】、【主观锻炼体验量表】及【预期锻炼成功/失败情感反应量表】。结构方程拟合结果表明,锻炼认知态度及情感态度均受锻炼阶段的影响,且锻炼投入在二者关系间具有中介作用(认知:TLI=0.972,CFI=0.980,IFI=0.980,RMSEA=0.029;情感:TLI=0.996,CFI=0.998,IFI=0.998,RMSEA=0.029),模型对锻炼认知及情感态度的解释比例分别为7.5%和20.1%;对锻炼认知态度进行分层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在意向及前意向阶段,在控制锻炼阶段对认知态度的预测贡献后(R~2=.063),预期锻炼成功的情感反应对认知态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R~2=.093);在准备、行动及保持阶段,锻炼阶段及锻炼投入对认知态度不具有预测作用,体育活动乐趣和积极幸福感正向预测认知态度(R~2=.29)。对锻炼情感态度的分层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在前意向及意向阶段,控制锻炼阶段对锻炼情感态度的预测贡献后(R~2=.046),预期锻炼成功的情感反应对锻炼情感态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R~2=.146);在准备、行动及保持阶段,锻炼阶段及锻炼投入对情感态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体育活动乐趣及积极幸福感正向预测情感态度,主观疲劳感负向预测情感态度,体育活动乐趣及锻炼主观体验在锻炼投入与情感态度的关系间不具有调节作用。模型对锻炼情感态度的解释比例为51.3%。研究二方便选取北京市在校大学生117名,测量工具同研究一,同时使用单类别内隐联想测验测量内隐锻炼态度。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除前意向阶段外,其他锻炼阶段的人群对锻炼均持积极的内隐态度,但不同锻炼阶段内隐锻炼态度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F(3,107)=0.52,p=.69);对准备、行动及保持阶段的内隐锻炼态度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锻炼投入、体育活动乐趣及主观锻炼体验对锻炼内隐态度的预测作用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1)在体育锻炼中,外显锻炼态度和内隐锻炼态度的形成机制可能存在差异;2)锻炼认知态度与锻炼情感态度的形成,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性;3)在外显锻炼态度的形成中,情感体验的作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