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是全身性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在下肢的局部表现,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相同,以股浅动脉(SFA)发病率最高。支架置入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是,SFA支架术后再狭窄(ISR)的高发生率影响治疗的远期疗效。因此,对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非常重要。ISR发病率因病变特征不同差异很大,术后12个月再狭窄发生率从18%-46%不等,有研究观察到ISR在术后12月内最易发生,随着术后时间的增加,ISR发生的增长率呈下降趋势。ISR发生率差异性与其产生的影响因素不同紧密相关,相关影响因素可能与血管的解剖结构、病理生理学改变、术前病变程度、术后支架内血流量及支架结构相关。1.从解剖结构分析,股浅动脉的长度及位置(髋关节和膝关节之间)是其受到各种外力,诸多机械压力增加了支架变形、断裂的风险。其次,长段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经常以弥漫性病变、严重钙化为特征,增加血管发生弹性回缩、动脉夹层、残余狭窄等情况,从而会增加在治疗过程中使用支架的长度和数量,降低了血管的顺应性和弹性,引起局部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引起支架再狭窄。2.病理生理学角度分析,ISR的发生包含的三个程序:弹性回缩、负性重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血管壁局部损伤触发过度的细胞增殖,介入局部的炎性反应,以及支架内的血栓是再狭窄发生的主要因素。股浅动脉作为"肌性动脉",对于支架置入的损伤会产生更为明显的炎性反应,导致血管壁弥漫性的瘢痕形成,血管弹性下降,易导致血管狭窄,直接影响了血流灌注的畅通性。另外,高敏C反应蛋白、补体C5a、血浆组织因子、单核细胞计数等炎性因子在ISR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有待未来研究进一步阐明。3.病变程度的影响:重症病变患者实施腔内治疗后血管通畅率减低,有学者通过COX回归分析发现,TASC D级、流出道评分大于5是影响支架术后通畅率的主要危险因素。病变长度及支架总长度也与ISR发生率直接相关。对于管腔慢性闭塞患者进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术ISR发生率显著高于腔内血管成形术患者。4.支架内血流量与再狭窄相关性:支架内血流量减少增加再狭窄的风险,低血流量可能会促进血管负性重构,增加细胞迁移及再狭窄的基因调节表达。并且,增加的血流量能减小支架术后血管腔内血流的剪切力。高剪切应力会增加细胞粘附于血管壁的机会,释放更多的血管活性物质,干扰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增加脂质堆积。5.支架结构的影响:不同的支架特征会影响到支架的最终结果及ISR的发生率,自膨式支架比球囊扩张支架更适合应用于SFA的治疗,因为其弹性好,可塑性强,拥有更好的抵御断裂的性能,在支架膨胀过程中对血管壁的损伤性更小,从而可减少炎性反应的发生。支架环设计不同(开环或闭环)、径向支撑力、抗压性、抗疲劳性、抗腐蚀性及弹性、顺应性等支架性能都会影响到术后ISR发生率。支架断裂与ISR的相关关系说法不一,断裂是否会影响支架的通畅率还需深入研究。综上所述,股浅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目前是影响支架远期疗效的重要原因,发现并总结造成ISR的各项危险因素,为进一步改进介入操作方法、调整干预方案从而有效预防或降低ISR的发生,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