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从自我决定理论(self-Decide Theory简称SDT)出发,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女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与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提供理论依据,为体育教学实践的拓展延伸打基础。研究对象:研究以西安体育学院在校的非体育专业的女大学生(大一到大四)为研究对象,选取方法为分层简单随机抽样.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需要,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以获取与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及锻炼行为相关的资料,其中包括体育锻炼动机、体育锻炼行为、自我决定理论等关键词。2)测量工具研究中采用《运动动机量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以及《运动情景动机量表》等测量工具,对西安体育学院235名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发放问卷进行分析。3)数据统计本研究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测试结果数据表现为平均数±标准差(X±SD)。研究结果:运用SPSS17.0对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动机及体育锻炼行为进行相关分析,根据《体育活动等级量表》的评分标准,研究对象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及体育锻炼行为之间关系的相关性为16.068,在评分范畴内,增值≤19,这就说明了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运动量较小。SDT的自主需要程度的高低来界定不同的行为调节,顺序为无动机,外在调节,认同调节,内部动机。自主的行为程度越高是,就会使个体更容易产生较为持久的体育锻炼。在本研究中,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得分情况又高到低的顺序是认同调节、外在调节、内部动机、无动机。这与国内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在研究中通过相关分析发现,非体育专业的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体育锻炼强度,体育锻炼频率与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的认同调节以及内部动机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课余体育锻炼时间,体育锻炼强度,体育锻炼频率都与外在调节和无动机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本研究对非体育专业的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动机对体育锻炼行为进行预测,首先是对锻炼强度的预测,具体操作是:将内部动机、认同调节、外在调节、无动机作为自变量,体育锻炼强度作为因变量来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得出课余体育锻炼动机可以有效地反应体育锻炼强度总变异的41%,非体育专业的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动机可以有效的预测锻炼强度。并且在此模型中,课余体育锻炼动机的回归系数都是显著的,对预测体育锻炼强度起到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的是认同调节和内部动机,然而对预测体育锻炼起负向预测作用的是无动机和外在调节。课余体育锻炼动机也可以有效预测体育锻炼时间,课余体育锻炼动机可以反应体育锻炼时间的30.1%,从这一模型也可以得出对预测体育锻炼时间起到正向预测作用的是认同调节、内部动机,外在调节、无动机对体育锻炼时间预测不明显。同样的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也可以有效的预测体育锻炼频率,课余体育锻炼动机可以解释体育锻炼频率总变异的40%。在这一模型中对体育锻炼频率起到了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的是内部动机、认同调节。起到了显著的负向作用的是无动机,而对体育锻炼强度的预测作用不明显的是外在调节。内部动机和认同调节对预测体育锻炼行为起到了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表明SDT可以合理的解释体育锻炼行为,即自我决定的体育锻炼动机能够有效的预测各种积极的体育锻炼行为,这其中就包括个体体育锻炼时间、体育锻炼频率,体育锻炼强度。外在调节在体育锻炼时间和频率上的预测不明显,对体育锻炼强度预测作用是负向的。无动机对体育锻炼强度,频率的预测是负向的,但对体育锻炼时间的预测不显著。从研究结果得出提示,来自越是内部的体育锻炼动机,非体育专业的女大学生的锻炼强度越大,体育锻炼时间越长,锻炼的次数越多,体育锻炼行为越积极。也告诉我们在日常体育锻炼中,要有一个端正的体育锻炼动机,才能提高体育锻炼行为,非体育专业的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可能性就会提高。研究结论: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中,认同调节分数位列第一,然后是外在调节、内部动机、无动机。与体育锻炼时间、强度、频率呈现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的是认同调节和内部动机,而呈现负向相关关系是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