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对兔胚胎细胞核移植的有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当电场强度为100v/mm,15μs时,电脉冲3次和4次的融合率(81.7%和85.5%)显著高于电脉冲2次(64.1%,P<0.05),虽然融合后的分裂率(77.4%,84.9%和80.0%)差异不显著(P>0.05);当脉冲次数为3,脉冲时间为15μs时,电压为150v/mm和200v/mm的重组胚分裂率(56.5%和57.6%)显著低于电压为100v/mm的重组胚(76.9%,P<0.05),但融合率差异不显著(P>0.05);融合前激活受体卵母细胞,虽然其融合率(79.8%)显著低于融合后激活的卵母细胞(95.2%,P<0.05),但其分裂率(84.0%)和囊胚发育率(33.6%)则显著高于融合后激活的卵母细胞(62.0%和21.0%,P<0.05);当用8~16细胞胚胎的卵裂球为核供体时,其分裂率(79.9%)和囊胚发有率(24.0%)均显著高于致密桑椹胚的卵裂球(66.7%和9.8%,P<0.05),虽然融合率无显著差异(76.3% vs 75.0%,P>0.05);当重组胚在含3%OCS的TCM199中培养48h后,转入含10%FCS的TCM199中继续培养,其分裂率(84.3%)10%FCS中培养(76.8%,P<0.05),囊胚发育率(33.6%)显著高于一直在3%OCS中培养(8.0%)和在10%FCS中培养(25.8%)的重组胚(P<0.05)。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电融合参数是保证核移植效果的前提;融合前激活受体卵母细胞能显著提高兔胚胎细胞的核移植效果;供体胚胎的发育阶段对核移植效果有显著影响,应选择致密前的胚胎卵裂球作为核移植供体;在核移植胚胎的不同发育阶段采用不同的血清种类和浓度可提高其胚胎发育的力。将22枚2-4细胞期重组胚移入同步发情的受体母兔输卵管内,34天后产下核移植仔兔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