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达里尔.贝姆在社会知觉理论中提出了过度合理化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即给人们报酬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会让他们将其行为归因于报酬,这样就会削弱它们的自我知觉——我是因为兴趣而做。当个体很明显觉得受别人控制而事先知道将得到报酬时,就会发生过度合理化效应。为了验证过度合理化效应,Leeper等人提出了预期奖励这个变量。预期奖励是指事先告知个体事后会给予奖励。非预期奖励指未事先言明,但事后仍然得到同样的奖励。Lepper,Greene和Nisbett(1973,1974)研究发现3‐5岁幼儿结果发现,在自由活动阶段,预期奖励组对画画活动的兴趣显著减少,但非预期奖励组和无奖励组两个阶段变化不显著。帮助(helping)是一种典型的亲社会行为,在幼儿阶段帮助行为得到快速发展,在本研究中工具需要帮助可以定义为个体通过努力为他人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行为,如拿到够不着的某东西,这种行为在12‐14个月就可以出现。随年龄增长,年幼儿童的社会反应可以基于简单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推理,出现了情感帮助。情感痛苦帮助是儿童通过推断他人内在状态,帮助并减轻他人的负面情绪的行为(如对他人的痛苦表现出关心和安慰行为)。因此,本研究想探讨一下预期奖励对幼儿帮助行为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会随困难情景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本研究随机选取160名小小班的幼儿为被试进行1对1的实验,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前测阶段是所有被试在没有任何奖励条件下的帮助行为;处理阶段是所有被试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后测阶段是撤消奖励后幼儿的帮助行为。实验的自变量:奖励预期(预期奖励vs非预期奖励)和奖励方式(物质奖励vs口头奖励)。实验的因变量:实验中三阶段(前测阶段——处理阶段——后测阶段)幼儿帮助行为得分。本研究共进行两个实验。以下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预期奖励对幼儿工具需要帮助行为的影响;预期奖励对幼儿情感痛苦帮助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对于工具需要帮助行为,非预期奖励会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预期奖励会降低幼儿随后的帮助行为。2.对于情感痛苦帮助行为,预期奖励会降低幼儿随后的帮助行为,同时,口头奖励也会减少幼儿的帮助行为。3.幼儿工具需要帮助行为发展好于情感痛苦帮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