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Sacc)是引起的杧果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主要靠芽管顶端产生黑色素化附着胞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寄主。植物病原真菌中普遍存在的黑色素是DHN,参与该黑色素合成途径的关键酶有聚酮体合成酶(PKS)、1,3,6,8-四羟基萘还原酶(4HNR)、1,3,8-三羟基萘还原酶(3HNR)、小柱孢酮酶(SCD)和漆酶(LAC)。转录因子(MR)调控上述各合成酶基因的转录,其功能在7个真菌中得到了鉴定,虽然均调控黑色素合成,但调控程度有差异,在产孢、致病力、抗紫外线能力、活性氧的积累、细胞壁水解酶的表达等方面,在不同真菌中调控作用并不一致或差异较大。本研究通过同源克隆,获得了杧果炭疽病菌转录因子基因CgMR1的全长DNA及其侧翼序列、大小为3 943bp,其中ATG-TGA长度为3 117bp,与草莓胶胞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XM 007283538.1)和瓜类炭疽菌(C.lagenarium)(AB024516.1)转录因子序列相似性达81%~99%。通过用绿色荧光蛋白-潮霉素B抗性基因(gfp::hygB)替换CgMR1,获得了其突变体△CgMR1。表性分析显示: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CgMR1菌落颜色为纯白色,菌丝颜色变浅、粗细未发生变化、但分枝和分隔数减少;菌丝生长速率明显降低;附着胞形成率下降且不黑化;对甘露醇的利用明显比野生型高,对果胶的利用略高于野生型;活性氧含量提高、对大部分高渗胁迫环境的敏感性比野生型更低;对H2O2和紫外线抗性显著下降;纤维素酶的酶活明显下降;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在突变体△CgMR1中,CgMR1表达量接近于0,与黑色素合成相关的基因PKS、THN、SCD和LAC1的表达量下降了67%~75%;果胶裂解酶基因PEL和外切葡聚糖酶基因ECG的表达量下降了54%;刺伤接种菌饼于杧果叶片和成熟果实,致病力明显下降,不刺伤则不能致病。而对产孢量以及产孢速度、孢子萌发速率、适宜的温度范围、pH基本不影响。说明转录因子基因CgMR1在杧果炭疽病菌中主要调控菌丝的生长、分化以及黑色素的合成、附着胞形成,碳氮源利用、高渗胁迫、活性氧、对H2O2和紫外线的抗性、胞壁水解酶的表达以及对寄主的致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