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囤积障碍(hoarding disorder,HD)是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新独立出来的一种精神疾病,指个体因知觉到储藏物品的需要而难于丢弃或难与物品分离并由此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障碍。HD的现象学特点涉及流行率、发病与病程、共病性以及具有的危害性:HD的流行率约为2~5%,在个体中比较普遍;HD多发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早期,是一种毕生发展的疾病,其病因可能与儿童早期的创伤经历及脑区功能(如腹内侧前额叶皮层、扣带回皮层和内侧颞叶区域等)异常有关;大多数HD患者往往具有额外的轴I(焦虑障碍谱系)或轴II障碍(C族人格障碍);此外,HD可能对个体、他人和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影响个体的认知功能及人际关系,同时物品堆积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火灾隐患。HD的诊断和评估主要是根据DSM-5、囤积量表修订版(the savinginventory-revised,SI-R),并结合过往病史和伴随症状。三类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药物疗法和综合疗法)在理论与操作层面各有倚重,均可收到一定治疗效果。特别是认知行为疗法已经建构了针对HD的认知行为模型,相对来说是一种较好且安全的疗法。针对这三种疗法,还存在不足之处,如各疗法的维持效果及副作用均不清楚等。未来的研究应了解不同文化下HD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年龄发展模式,提高HD危害性的认识,完善诊断标准和评估工具,而HD的病因及治疗将是该领域中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