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7月-9月,对长江中游武汉及周边四组不同鱼类养殖方式(对照组A0-1、对照组A0-2、鱼类养殖组A1、鱼类养殖组A2)的25个湖泊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不同鱼类养殖方式湖泊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多样性及优势种存在显著差异。各组间湖泊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 A0-2>A1>A2>A0-1,退养湖泊 A0-2 与粗放型养殖A1、集约型养殖A2 存在明显差异。这表明随着鱼类养殖程度的增强降低了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四组湖泊优势种均以耐污能力较强的颤蚓类和摇蚊科幼虫为主,反映当前长江中游武汉段周边湖泊均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