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申报文化遗产名录时期走向"后"申报文化遗产名录时期,以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成功作为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标志性,2007年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2014年得到增补,现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广西桂林、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和广西环江七地的喀斯特地貌组成。其中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组成第一期的"中国南方喀斯特"进行申报,于2007年6月27日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全票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广西桂林、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和广西环江组成"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项目,于2014年6月23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中通过审议入选世界自然遗产,作为对"中国南方喀斯特"的拓展。世界遗产已经吸引了全民的关注。以世界遗产为引领,各类国家级、省级、县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思路活,创新意识强,注重体现我省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注重工作的长远性和战略性。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保护"百村计划"己启动:苗族、侗族村寨,苗族服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展顺利;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登录不可移动文物14852处,其中,新发现10417处;我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全国名列前茅,率先推行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绩效考评,根据考评结果对免费开放资金实施动态管理,收到良好效果;堂安生态博物馆成为全国生态(社区)博物馆建设五个试点之一……。这些先行先试的例子,将为今日中国南方喀斯特间歇泉——长顺"潮井"生态文化发展之路起到借鉴意义。由此,笔者认为:"在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基础上,如今,贵州长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进入坚持地域特色与国际视觉相结合的发展阶段,特别是要着眼于怎样与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同步共进,抢抓机遇,开拓进取。"近年,国家文物局委托我省负责编写《生态博物馆建设指南》,该《指南》将作为全国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北京、江苏、新疆、浙江、湖南、青岛等地文物部门同志曾经多次到我省学习生态博物馆建设经验。可以说,贵州文化遗产事业已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