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自明清以来,《易筋经》一书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据有关专家学者统计:仅清代的《易筋经》版本就达到40多个。在其流传过程中,经历了从抄本到刻本的变化;本文拟对清代前期(公元1616-1840年)《易筋经》的四个抄本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正本清源,进一步厘清《易筋经》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轨迹。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对清代前期《易筋经》四抄本:沈校本《易筋经》、吴镛跋本《易筋经义》、述古堂本《易筋经》、西谛本《易筋经义》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一是正文内容对比分析:自正文则数而言,沈校本最少,仅24则,西谛本次之,有27则,吴镛跋本与述古堂本均为28则,清雍正年间的吴镛跋本有28则内容,晚出的西谛本仅有27则内容,这就说明一点:仅凭内容则数的多少当不能作为推断版本先后的铁证。事实上,在印刷技术尚不普及、文化教育仅限于精英阶层参与的古代社会,不同版本在传抄过程中的漏抄、错讹等现象,在所难免。自増衍内容而言:沈校本24则内容,主要是导引吐纳、武术功法、内壮神勇、炼膜易筋等内容,没有房中术的内容;到吴镛跋本、西谛本时已经增加了明显的房中术内容,这是《易筋经》内容体系的一个重大变化,可能与当时的社会流行习俗有关,也可能与作者想要借此吸引更多的社会关注有关。二是序跋文等附属内容对比分析:《易筋经》的通行版本一般包括署名唐李靖、宋牛皋的2篇序文,吴镛跋本却仅有牛序一文,笔者推测:吴镛跋本原有李序,后在流传过程中轶失了。李、牛二序在不同版本中的名称并不完全相同。"海岱游人序文"最早见于沈校本,后出的道光年间的"市隐斋本"《易筋经》录有题名"元海岱游人"的序文与此大体相同,讲了一个路遇奇人的小故事,这个故事真伪难辨,但故事中夸张的《易筋经》的神奇效果,却为世人所欣然向往,并为武侠小说创作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素材。署名"紫凝道人"所写的"后跋"见于述古堂本与西谛本,而吴镛跋本书末有"雍正八年岁次戊戌嘉平月泽园高鸣谨识"题为"易筋经义终"文,首句即是"紫凝道人曰",考其内容与紫凝道人跋内容基本一致,亦当归入紫凝道人跋文一类文字。题名高鸣的"易筋经义终"一文,与述古堂本、西谛本则有一定差别:"易筋经义终"表述更为朴实,"后跋"更为简洁,而且"后跋"多了"行功之要"的一句话,是从功法练习的实践层面提出的要求,其内容"智、仁、勇,信、专、恒",体现的是传统儒家学说的道德伦理要求。由此可以推测:"后跋"疑从"易筋经义终"演变而来,吴镛跋本当早于述古堂本与西谛本。沈校本附录1篇"易筋经问答",张志斌对沈校本"问答"考证较详,但"问答"是否曾为沈玉田所校订,当存疑问;"问答"最后4个问题分别是:"六花小枝(技)?"、"中旬下功为始?"、"丢去?"、"易筋经三序已有姓名,敢问总论以后之法式何人所撰?又问中原今也有如此修炼之人否?"这4个问题,对于稍有文化知识的中国人而言,都不应是值得专门列出来作答的问题;故而,此"问答"是否有可能是将此本传至日本的传抄者所撰,而非作者的自问自答,与正文应不是一个整体。三是四个版本的先后顺序研究:沈校本整本没有避讳"玄"(清圣祖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弘"(清高宗乾隆名:爱新觉罗·弘历)二字的现象。据张志斌考证,沈校本"当为清代康熙前半期所抄";吴镛跋本的"易筋经义终"落款时间为"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吴镛跋文的落款时间为"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该本多处出现"玄"字缺笔现象,但没有避讳"弘"字(牛序的署名即为"鄂镇大元帅少保岳麾下弘毅将军汤阴牛皋"),故推测该版本时间应为雍正年间。述古堂本和西谛本均无李序、牛序落款时间之外的其他时间出现。但两个版本均避讳"玄"、"弘"二字。这两个版本当出于嘉庆年间,西谛本当早于述古堂本。研究结论:1.就目前发现的资料而言,沈校本当是《易筋经》最早的版本,但无法就此确定《易筋经》的确切成书年代;2.则数的多少不应作为判定不同版本《易筋经》先后顺序的唯一标准;3.沈校本《易筋经》主要是导引吐纳、武术功法、内壮神勇、炼膜易筋等内容,到吴镛跋本、西谛本时又增加了房中术内容;4.海岱游人序和紫凝道人跋对于研究《易筋经》的确切成书年代具有重要意义;5.沈校本附录的"易筋经问答"为他本所无,可能与正文不是一个整体,疑为将此本传至日本的传抄者所撰;6.清前期《易筋经》四抄本出现的年代先后顺序当为:沈校本(康熙前半期)、吴镛跋本(雍正年间)、西谛本(嘉庆年间)、述古堂本(嘉庆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