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蒸散发对地表能量交换和水分循环具有重要的支配作用,进而影响地表环境的变化。在水资源日趋匮乏的背景下,蒸散发研究可以为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三温模型是一种蒸散发测算和环境质量评价的新方法,其以地表能量平衡方程为基础,通过在实验中引入参考土壤和参考植被,减少了难以准确计算的空气动力学阻抗的影响,提高了蒸散发计算的精度。本文通过对三温模型遥感应用过程中3个核心参数(表面温度、参考表面温度、气温)计算方法的分析以及与实测数据的对比,确定了各核心参数最适宜的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反演了青海湖流域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的蒸散发。主要结果包括:①通过对5种方法气温插值结果与实测气温的对比,并结合DEM数据对气温分布合理性的判断,确定基于DEM回归的插值方法结果最好(绝对误差小于0.40 K);②Artis算法净辐射反演结果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23.67 W m-2、4.57%,Qin算法相应的误差分别为2.45 W m-2、0.47%,反演精度明显高于前者;③通过对地表能量平衡方法、三温模型空气动力学阻抗方法、三温模型地表温度最值方法3种方法日蒸散发反演结果的相互对比,并通过实测蒸散发的验证,三温模型地表温度最值方法反演精度最高,绝对误差介于0.15~0.28mm/d,相对误差介于6.47~15.40%;④根据三温模型地表温度最值方法结合TM数据的反演结果,2009年9月28日蒸散发量主要分布于1.00~3.50 mm/d,所占比例超过85%,农田日蒸散发量最大(2.40 mm/d),草地和灌丛的日蒸散发量较为接近,平均分别为2.17 mm/d和2.05 mm/d,沙地日蒸散发量最小(1.63 mm/d),同时农田日蒸散发量分布相对集中、沙地日蒸散发分布范围最广;⑤根据三温模型结合MODIS产品数据的反演结果,青海湖流域2009年和2010年的蒸散发量平均分别为387 mm、372 mm,占当年降雨量的比例分别为86.78%、88.17%,2010年全年尺度灌丛蒸散发量(385 mm)略高于草地(369 mm),农田蒸散发量居中(335 mm),沙地最小(320 mm)。总体而言,三温模型地表温度最值方法在青海湖流域具有较强适用性,可以准确反映不同陆地生态系统蒸散发的时空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