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依存性自尊是指个体的自我价值感过分依赖于外部标准或内在主观期望。它会让个体的自我评价随成败产生剧烈波动,引起一系列心理适应问题(如高抑郁和低幸福感水平),在青少年群体中尤为突出。目前,国内外有关依存性自尊的研究大多关注过高的依存性自尊会对个体产生哪些具体影响,很少关注这其中的内部机制。应对是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有意识和灵活的调节行为,其主要功能是调节应激事件的作用。关于应对的方式有许多种,但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应对方式都有积极和消极的倾向。而依存性自尊对个体的影响正是通过特定的生活事件实现。由此看来,依存性自尊水平很可能与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间存在联系。此外,应对方式还可以显著预测个体的心理适应能力。因此,本研究从积极和消极结果两个角度,探究不同应对方式是否会在依存性自尊对青少年心理适应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方法:采用Kernis整体依存性自尊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SCSQ)、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epression-Anxiety-Stress Scales,DASS-21)、积极消极情绪量表(Positive Affect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s, PANAS)和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SWLS)对363名中学生(男176人,女187人,Mage=13.88)进行调查。采用PROCESS中Bootstrap法对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1)在回归分析中,控制了性别、年级、父母受教育程度后,整体依存性自尊可以显著正向预测整体负性情绪(β=0.31, p <0.001)、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Z生活满意度+Z积极情绪–Z消极情绪,r=-0.31);β=-0.22,p <0.001)。(2)在中介效应分析中,消极应对方式在依存性自尊与整体负性情绪(95%CI=[0.06,0.16], ab/c=24.4%)、主观幸福感(95%CI=[-0.34,-0.07], ab/c=16.1%)之间都起部分中介作用;积极应对方式在依存性自尊与整体负性情绪(95%CI=[-0.01, 0.05], ab/c=4.9%)、主观幸福感(95%CI=[-0.33, 0.06], ab/c=11.6%)之间都没有显著的中介作用。结论:本研究从积极和消极结果两个角度,证明整体依存性自尊会显著预测个体的心理适应,消极应对方式对其起部分中介作用,推动了依存性自尊对个体产生影响的内部机制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