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国家蹦床队运动员六周竞赛期训练负荷的综合评定与分析,对蹦床项目竞赛期的训练特点及规律进行探讨,旨在根据运动员个性化特点得出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最佳适宜区域,以提高成套动作成功率,并希望为我国蹦床运动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依据。方法:以国家蹦床队陆××、何××为研究对象(均为国际级健将,蹦床项目奥运冠军)。训练负荷的监控:采用价值系数、训练密度、总弹跳次数、上网次数、总训练时间、成套动作后即刻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对训练负荷进行监控,并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动作质量的监控:记录成套动作的成功率,并与训练负荷指标结合,监控运动员完成训练计划的情况。结果:1.陆××六周训练量区间为1020—1835,平均值为1521.5;训练强度区间为780—1198,平均值为1049.3。第六周为赛前训练负荷调整,训练量明显下降。该队员前三周训练负荷的调节采用了训练量增大则训练强度相应减小的方法;后三周是训练量随着训练强度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从成功率曲线图来看,陆××本周期完成动作成功率呈稳定上升趋势。2.陆××两套动作平均心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两套动作平均血氧饱和度也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0)。3.何××本周期的训练量区间为597一1181,平均值为824.2;训练强度区间为382—674,平均值为507.5。第六周进行赛前负荷的适应性调整,训练量稍微下调,强度加大。该队员本周期的训练负荷安排基本呈波浪型,前五周训练量随着训练强度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何××前三周完成动作成功率较低,第四周起有所提高,成功率均达67%以上。4.何××两套动作平均心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1),两套动作平均血氧饱和度也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结论:1.通过对两名运动员日常训练负荷的跟踪记录发现,大赛前,蹦床项目训练负荷的基本规律为:降低训练量、保持或者稍微加大强度。2.对训练负荷指标统计研究得出:网上弹跳次数可以作为训练量的主要评定指标,上网次数与总练习时间可作为辅助指标;价值系数可作为评价网上成套动作训练强度的主要指标,密度则能较好的反映技术训练的强度,可作为辅助指标。3.采用手指血氧仪测量成套动作后即刻心率、血氧饱和度,发现心率、血氧饱和度可以作为蹦床项目的训练强度监控指标,推荐在较长周期进行系统监控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