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自我国篮球协会1956年成立起,对我国篮球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篮球协会去"行政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其人才培养模式也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举国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之间存在的沟壑愈发明显,出现了多元化培养模式之间衔接不畅,继而导致人才断层等相关问题。因此本文试梳理篮协实体化过程中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方式的演变,并提出相关策略,以期推动我国篮球项目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协会实体化背景下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演进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协会附属在政府主导下的三级训练网篮球人才培养模式。建国初期,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大国间体育领域冷战思维意识凸显,迫切需要提高国家竞技水平,因此,中国效仿苏联提出了举国体制这一概念,即由国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通过调动全国范围内的体育有效资源和力量,培养以及训练人才代表国家去参加比赛的体制。在此培养模式下,运动员的生活、训练、竞赛以及退役后的安置等经费皆由国家承担,加之运动项目的规则简单、观赏、媒介价值和时尚文化特征,使得篮球运动拥有了较雄厚的群众基础,大、中、小学以及国家企业也经常开展各种类型的赛事活动,以此推动了篮球事业发展迅猛。2."中心+协会"管理模式下的多元化篮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放后,举国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内在矛盾日益明显,迫切需要转变运行模式。1997年中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国家篮球运动管理中心,随后1998年国家体育总局成立,代替国家体委的行政管理能力和职能,意味着项目管理的方式正式与机关脱离,中心由原来的行政机关转变为事业单位,直接面向社会,管理人员由党组织派遣。标志着实体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篮协依托着篮管中心继续发展篮球事业,能够独当一面,相继举办了CBA、CUBA等赛事,其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中主要包括:政府主导下的三级训练网培养模式,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主导下的俱乐部职业化培养模式,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及社会化篮球学校的培养模式。3.纯社团性协会管理模式下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自2017年《通知》的颁布起,篮协实体化改革进入新阶段,更加快了篮球项目管办分离的步伐,其中,政府相关部门将篮球管理中心承办的业务移交给篮协,使得篮协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组织,继而进行了相应的改革:(1)邀请制代替原有的征召制,成为了国家队组建的主要方式,这一措施一定程度上使得优秀的球员能够更具有一定的国家荣誉感,提高了主动参与度。(2)在联赛方面,CBA管办分离,联赛的赛制逐渐调整,延长赛制并且限制外援的登场人数及时间,使比赛变得更有悬念,更有激情,也让队员更加有竞争力。(3)在学校篮球方面,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促进了中国篮协和教育部下属的中学生体育协会、大学生体育协会双方将以竞赛等活动为载体,为探索我国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培养的新模式,更为积极的开展篮球各个领域的深度合作。(4)在社会化的篮球学校方面,积极响应篮协的号召,在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学生在校级联赛上表现得更为出色。研究结论:1.加强政府在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顶层引导能力。基于协会实体化背景下,首先应做好政府的顶层设计,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各培养模式的积极性,使其各系统之间有机融合,继续扩大篮球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设定相关法律规范培养模式,对篮球协会相关的非营利性组织实施进行监管,推进竞技篮球后备人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2.提高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中体教深度融合的效度同时,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也应顺应当前体教融合的大趋势,加强体教深度融合,制定适宜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的培养目标,教育与体育协同、高效并进的战略,为此设定好进入运动高校的硬性标准,并在业余时间与俱乐部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竞技篮球后备人才的基本素养。3.注重竞技篮球教练员与裁判员的培养。制定更加严格的教练员裁判员认定资格,全面提升教练员的执教水平以及联赛中裁判的判罚水平,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退役的运动员通过培训可以进入院校指导学生训练或凭借丰富的比赛经验去当裁判,其又可以在社会中办培训机构,培养新一批的教练员,不断为篮球培养体系汇入新鲜血液。4.提高竞技篮球联赛、竞赛队伍组织与管理的能力。在联赛的组织方面,应注重校级联赛和职业联赛的无缝衔接,建立更完整、刺激的赛制,这样既保证了球员的状态和休赛期,也会因为赛制的精彩程度创造更大的利益,保障了经费需求;在竞赛队伍的组建方面,通过改革征召制已被设置为邀请制,只有在参加国家大赛前,竞技队伍才需要被组建,充分尊重球员和俱乐部的利益。在没有大型比赛时,优秀的运动员会有巨大的市场需求,球员会保证自身竞技状态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