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达尔文说:“能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最强大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对变化反应能力最强的物种。”
中国美容化妆品产业经过20余年市场化历练正在跨越一个新的大拐点,竞争更激烈、集中度更高的第二次革命已经开始。由国际品牌发起的资本运作、渠道掠夺、传播变革为特征的行业洗牌已成燎原之势,而从本土美容化妆品行业的竞争版图来看,原来相对零散的产业格局已经为集中度更高的多极化竞争所替代。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美容化妆品行业开始了第一次产业复兴革命,机会比创新更重要。主导市场的企业,或是计划经济残留的果实,或是市场经济的萌芽,“时势造英雄”的成分重。当时日化产业以上海、北京、广东三地为龙头,上海家化、大宝、雅倩、小护士、丝宝、奥妮为主力军,竞争力主要表现于单体企业的实力。
经历20多年的发展, 从产品形态上说,国内彩妆、护肤品、美发品和药妆品等都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化妆品产业已无重大的结构性缺陷。这是行业成熟的一个基本指标,也是第二次产业革命所赖以发展的基础。以往化妆品产业内部不同板块冷热不均的局面宣告结束,中国美容化妆品行业产业链和市场配套都将迅速得到完善。

随着一些传统强势品牌的衰落,原有的确平衡被打破,而隆力奇、纳爱斯等原二线势力的日益强大及自然堂、白大夫等新生者的崛起则催化了新格局的形成。在新格局的形成当中,创新比机遇更重要,“英雄造时势”的色彩更浓。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大化妆品产业阵营日益清晰,市场的影响力更多地源自于以地域为基础的产业集群而非单个企业。
2007年,中国美容化妆品行业最具爆炸性的并购新闻莫过于大宝被美国强生收购的消息。作为一个有政府控股的特殊国企,一个享有极高知名度的国产品牌,在中国年销售额近8亿元且连续7年护肤品销量全国第一,拥有高达15.76%市场份额的本土护肤品类企业领头雁,大宝最终还是难逃被外资企业并购的结局。
几年前欧莱雅集团对“小护士”和“羽西”的收购行动只是大举消灭竞争对手的开始,国内美容化妆品界外资并购的多米诺骨牌又倒下一块。丝宝国际集团与德国拜尔斯道夫(Beiersdorf)公司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拜尔斯道夫将购入丝宝国际集团旗下丝宝日化85%的股份,并对丝宝集团所持的丝宝日化剩余15%股份享有优先收购权。
随着跨国公司对本土企业并购潮的兴起, 中国美容化妆品行业已经由产品时代进入资本时代、品牌时代,国际巨头靠资本、技术、规模、品牌占领市场获取利润。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差距一直在逐步拉大,近年来国内市场高端一直被外资品牌垄断,中端大多被合资品牌占领,而国产的美容化妆品只能在低端市场火拼!
以洗发水为例,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洗发水行业开始培育市场,众企业花重金炒作出了皂角、首乌、何首乌、草本精华、黑芝麻、中药精华、核桃仁、橄榄油、银杏、果酸、人参、珍珠、海藻、啤酒、去屑因子、保湿因子、活性因子、负离子、阳离子、胶原蛋白、小麦蛋白、矿物水精华等概念。
同时,中国洗发水行业又投巨资于广告媒体, 厂商不惜血本针对消费者开展功效理念教育。国内数百家企业打造了柔顺、畅滑、理顺、防止开叉、清爽、清洁、补水、保湿、防晒、负离子直发、乌发、浓密、焗油、修复、止痒、防脱、去屑、护发、亮发、生发、漂白复原、洗护合一等功能诉求。
如此众多概念和功能诉求,一度繁荣了中国的洗发水行业,把洗发水市场从小做到大,一直做到了上百亿的规模。然而随着外国大集团的侵入,国内洗发水市场大部分被宝洁、联合利华、安利等国际跨国日化巨人占据,仅宝洁旗下的潘婷、飘柔、海飞丝和沙宣等品牌就掠走了市场大头。
剩下可怜的小部分市场共有上千个生产厂家、3000多个品牌在激烈厮杀。可以说,中国的洗发水行业是招商最多、概念最多、开业最多、倒闭最多的产业。当前仅在防脱洗发水这一细分市场上就挤满了太阳神、索芙特、霸王、采乐、名人、章光101、潘婷、奥妮等企业。由此可见,国内洗发水市场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竞争态势。
从中国美容化妆品行业20多年前的第一次产业复兴革命以来,外国大集团对中国品牌的收购,是在洗牌过程中快速扩大规模并逐步形成垄断。对中国民族企业而言,跨国联姻是一条充满诱惑、欲罢不能的路。在跨国公司“资本运作、多元化、渠道掠夺、传播变革”等多管齐下的新一轮洗牌中,第二次行业革命已经开始。
本土日化企业在第二次行业革命中有三条路可走:一是与跨国公司或国内大集团“联姻”,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如欧珀莱;二是接受跨国公司的“招安”,将自己卖个好价,迅速解脱,如小护士;三是实施差异化战略,做“小众”市场领导者,如章光101和六神花露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大部分生产企业只有最后一条路可走。
在实施差异化战略,做“小众”市场领导者的新格局形成当中,“创新”起着决定性作用。本土化妆品企业创新者主导产业的变革与发展,无论是老牌厂商如百年家化,还是新生代美素、自然堂,能在中国第二次行业革命不断调整的多极化品牌竞争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创新”无疑是首要因素。
上海家化通过导入创新性的品牌战略带动市场复兴,百年老店在新一轮的竞争中重新回到产业领导者的位置上;纳爱斯收购包括香港奥妮在内的三家公司,创下中国日化界最大收购外资案,创新性的轻资产运营品牌战略将企业带至一个更高的平台;隆力奇以创新性的传播谋求品牌升级,整合“央视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这样的高端媒体资源实施大规模的大众化整合传播。

而那些成立时间相对短暂的品牌,能在新的格局中脱颖而出,创新更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上海伽蓝旗下的美素以“前店后院”模式尝试日化专业两条通路的融合;北京邦定坚持不断地创新和变革,策划的千万大赠送新营销方案,在邦定美肤霜专业线赠品零成本厅面修复的基础上,通过销售家用装产品的方式,给美容院顾客的亲朋好友用于在家修护,顾客资源以居家消费的形式凝聚在终端美容院周围。
广东的卡姿兰在彩妆市场还较为冷清的时候,大胆确立专业化定位,并较早导入系统规范的品牌营销模式,因而在5年内成长为本土彩妆的一面旗帜。创新各有千秋,成功却一样值得敬重,这一切为我们启动了更值得期待的第二次产业革命:那将是属于创新者的时代,无论战略、定位、营销。
以往,制造厂家是发动整个产业变革的驱动性力量,厂家以价格战、广告战、通路战等种种武器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种种变化。然而在第二次产业革命中,随着渠道、产业结构、竞争阵营的变化,这些曾经功效非凡的做法已经走到了头。话语权力集中于制造商的格局业已终结,厂家、渠道、终端多种力量相互制衡, 制造厂家一言堂的时代已经远去。
不仅厂家之间已经形成了品牌化竞争格局,渠道、终端之间的竞争同样如此。渠道、终端之间的竞争均能激荡出足以影响行业走向的市场风云。沃尔玛、家乐福等超级终端在中国市场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使原本长袖善舞的上游制造厂家日见“英雄气短”,没有哪家企业可以利用一种模式垄断所有终端。
随着单体规模与实力均很强大的终端日多,以往让人津津乐道的舒蕾模式宣告“日落西山”。如今在第二次产业革命中,重要的不是企业采取何种模式,而是终端资源愿意成为谁的同盟军。通路持续而深入的变革,使得莎莎、万宁、屈臣氏等专业连锁通路商成为产业的重要战略资源与市场变革最强劲的驱动力。
在中国第二次产业革命中,渠道发展迅速的将是自有品牌的兴盛,如丝芙兰化妆品专营店大量推出价格偏低的自有品牌,其规模占其总体产品的1/6。自有品牌将成为未来专业卖场的重点发展方向。零售商继续整合,从中壮大起来的幸存者谈判实力倍增,专业化折扣店不断发展,提供廉价自有品牌和品牌商品的连锁店将获得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容服务业在传统理发服务业的基础上,已经快速发展成为一个涉及美容、美发、化妆品、美容器械、教育培训等多领域、多层次的专业服务行业。如今中国美容产业已形成一个以化妆品专业线为特征的完全竞争的成长型产业,更是一个产业延伸广阔、内涵极其丰富、供求弹性强盛、颇具发展空间的朝阳行业。
在化妆品专业线第一次革命发展初期,创业者们凭借的是创业时的激情、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精神从市场起步,在不规范的国内美容市场掘得第一桶金。然而,由于行业利润高、门槛低,大批竞争者的涌入,导致本土企业集团规模化之路异常艰难。长期以来,国内化妆品专业线只能靠发展美容院功效技术以及创造美容新概念来维持企业的经营。
近年来国内美容业的过度竞争,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产品、质量、价格和服务的同质化趋势。中国化妆品专业线变成了一座围城,城内的经营者在寻找出路突出去,城外的投资者想方设法要闯进来。行业经过概念炒作的泡沫经济和信任危机后,专业线由此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也必将迎来第二次行业革命。
2007年注定要成为一个专业线分水岭。在此之前,是一派歌舞升平,第五大消费热点、美丽经济等新概念的提出,凸现出美容业无尽的风光与豪想;在此之后,则是无尽的困惑与苦恼:金丝植入、卵巢保养、奥美定、口服精油、违禁成分、央视曝光、专项整顿……,化妆品专业线的冬天也随之降临。
上百家化妆品厂商去争抢一家美容院这是行内不争的事实,专业线厂商的美容院争夺战已至白热化的同时,美容院与美容院之间的客户争夺战也是打得不可开交,常常是一个中等社区出现四五家、较大型社区则有十几家美容院共同竞争。国内众多美容服务机构在规模化扩张过程中,已经感受到这些竞争压力。
由此引发了中国化妆品专业线市场疲软、销售业绩滑坡、大量企业或品牌非正常死亡,一些实力尚存的企业纷纷逃离专业线,或转型日化。终端美容院大量倒闭,专家们分析其原因不外乎:盲目开店、仓促营业、过度投资、成本高企、股东分歧、缺乏支持、恶性竞争、暴利心态、人才短缺、不善经营和环境险恶等等。
如果说2003年非典是美容产业“天灾”的话,2007年的产业寒流无疑是“人祸”——此次危机是专业线长期不规范、非理性因素集中爆发的结果。随之而来的第二次行业革命将激浊扬清,正本清源。我们也将不可避免地处在行业大洗牌的激流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国内美容专业线通过大浪淘沙将出现激烈的“贫富分化”,强者更强,弱者出局。
国内美容化妆品行业洗牌已经开始,其实现在才是中国美容业真正的产业化起点。在第二次行业革命中,我们应重新定位,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更加注重产品品质、渠道建设、售后服务;在发展策略上本土企业更应回归理性,回归科技,回归管理,回归营销,回归品牌,直至回归中国自己的美容化妆品行业文化。

本土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之一,就是走中国特色的美容专业线。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美容服务业在传统理发服务业的基础上,已经快速发展成为一个涉及美容、美发、化妆品、美容器械、教育培训等多领域、多层次的专业服务行业。目前中国美容服务业年产值超2000亿元,全行业从业人员超过1500万人,各类美容服务机构近180万家。
面对增长迅速的中国美容专业线市场,国际大集团怎会视而不见?跨国公司进入专业线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面对不太规范的专业线行业,面对具有中国特色且有些错综复杂的形势,2008年众多国际美容化妆品大集团也将会思索,更会研究,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方式进入专业线?进入时机应选在何时?
然而当前许多专业线厂商的市场运作不完善,众多美容院的经营不规范,使得近几年来整个美容产业乱象迭出,更难以形成规模化。由于缺乏严格的准入控制,美容市场相当混乱,美容队伍良莠不齐,蛇龙混杂,美容质量难以保证,这些问题既影响了国内企业的生存发展,同时也困扰想进入专业线的国际巨头们实施外资并购行动。
鉴于国内目前走连锁服务路线的专业美容品牌,有的已能达到上亿的年销售额,国际品牌真要进军专业线市场时,可能会参考国内专业连锁品牌的运作思路。国际大集团如果以连锁美容沙龙店的形式进入,直接用他们的服务、技术来占领市场,那对我们的美容院终端将是更为可怕的竞争方式。
中国美容化妆品行业是脆弱的,脆弱到没有真正的品牌,但是中国美容化妆品行业又是坚强的,差异化的营销有望使我们走出中国特色。2008年,面对跨国巨头的攻城掠寨,我们应避其锋芒,扬长避短,重新定位。2008年,面对国内第二次行业革命,我们在发展策略上更应回归理性、回归科技、回归管理、回归营销、回归品牌、回归文化。
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曾说;“能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最强大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对变化反应能力最强的物种。” 借助国内第二次行业革命的东风,接受适者生存竞争挑战的中国美容化妆品企业,有望实现资本股份化、技术独特化、管理科学化、融资多元化、创业规模化和经营国际化,去拓展一条属于自己的阳光大道。
编辑/胡迎春
中国美容化妆品产业经过20余年市场化历练正在跨越一个新的大拐点,竞争更激烈、集中度更高的第二次革命已经开始。由国际品牌发起的资本运作、渠道掠夺、传播变革为特征的行业洗牌已成燎原之势,而从本土美容化妆品行业的竞争版图来看,原来相对零散的产业格局已经为集中度更高的多极化竞争所替代。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美容化妆品行业开始了第一次产业复兴革命,机会比创新更重要。主导市场的企业,或是计划经济残留的果实,或是市场经济的萌芽,“时势造英雄”的成分重。当时日化产业以上海、北京、广东三地为龙头,上海家化、大宝、雅倩、小护士、丝宝、奥妮为主力军,竞争力主要表现于单体企业的实力。
经历20多年的发展, 从产品形态上说,国内彩妆、护肤品、美发品和药妆品等都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化妆品产业已无重大的结构性缺陷。这是行业成熟的一个基本指标,也是第二次产业革命所赖以发展的基础。以往化妆品产业内部不同板块冷热不均的局面宣告结束,中国美容化妆品行业产业链和市场配套都将迅速得到完善。
随着一些传统强势品牌的衰落,原有的确平衡被打破,而隆力奇、纳爱斯等原二线势力的日益强大及自然堂、白大夫等新生者的崛起则催化了新格局的形成。在新格局的形成当中,创新比机遇更重要,“英雄造时势”的色彩更浓。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大化妆品产业阵营日益清晰,市场的影响力更多地源自于以地域为基础的产业集群而非单个企业。
2007年,中国美容化妆品行业最具爆炸性的并购新闻莫过于大宝被美国强生收购的消息。作为一个有政府控股的特殊国企,一个享有极高知名度的国产品牌,在中国年销售额近8亿元且连续7年护肤品销量全国第一,拥有高达15.76%市场份额的本土护肤品类企业领头雁,大宝最终还是难逃被外资企业并购的结局。
几年前欧莱雅集团对“小护士”和“羽西”的收购行动只是大举消灭竞争对手的开始,国内美容化妆品界外资并购的多米诺骨牌又倒下一块。丝宝国际集团与德国拜尔斯道夫(Beiersdorf)公司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拜尔斯道夫将购入丝宝国际集团旗下丝宝日化85%的股份,并对丝宝集团所持的丝宝日化剩余15%股份享有优先收购权。
随着跨国公司对本土企业并购潮的兴起, 中国美容化妆品行业已经由产品时代进入资本时代、品牌时代,国际巨头靠资本、技术、规模、品牌占领市场获取利润。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差距一直在逐步拉大,近年来国内市场高端一直被外资品牌垄断,中端大多被合资品牌占领,而国产的美容化妆品只能在低端市场火拼!
以洗发水为例,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洗发水行业开始培育市场,众企业花重金炒作出了皂角、首乌、何首乌、草本精华、黑芝麻、中药精华、核桃仁、橄榄油、银杏、果酸、人参、珍珠、海藻、啤酒、去屑因子、保湿因子、活性因子、负离子、阳离子、胶原蛋白、小麦蛋白、矿物水精华等概念。
同时,中国洗发水行业又投巨资于广告媒体, 厂商不惜血本针对消费者开展功效理念教育。国内数百家企业打造了柔顺、畅滑、理顺、防止开叉、清爽、清洁、补水、保湿、防晒、负离子直发、乌发、浓密、焗油、修复、止痒、防脱、去屑、护发、亮发、生发、漂白复原、洗护合一等功能诉求。
如此众多概念和功能诉求,一度繁荣了中国的洗发水行业,把洗发水市场从小做到大,一直做到了上百亿的规模。然而随着外国大集团的侵入,国内洗发水市场大部分被宝洁、联合利华、安利等国际跨国日化巨人占据,仅宝洁旗下的潘婷、飘柔、海飞丝和沙宣等品牌就掠走了市场大头。
剩下可怜的小部分市场共有上千个生产厂家、3000多个品牌在激烈厮杀。可以说,中国的洗发水行业是招商最多、概念最多、开业最多、倒闭最多的产业。当前仅在防脱洗发水这一细分市场上就挤满了太阳神、索芙特、霸王、采乐、名人、章光101、潘婷、奥妮等企业。由此可见,国内洗发水市场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竞争态势。
从中国美容化妆品行业20多年前的第一次产业复兴革命以来,外国大集团对中国品牌的收购,是在洗牌过程中快速扩大规模并逐步形成垄断。对中国民族企业而言,跨国联姻是一条充满诱惑、欲罢不能的路。在跨国公司“资本运作、多元化、渠道掠夺、传播变革”等多管齐下的新一轮洗牌中,第二次行业革命已经开始。
本土日化企业在第二次行业革命中有三条路可走:一是与跨国公司或国内大集团“联姻”,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如欧珀莱;二是接受跨国公司的“招安”,将自己卖个好价,迅速解脱,如小护士;三是实施差异化战略,做“小众”市场领导者,如章光101和六神花露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大部分生产企业只有最后一条路可走。
在实施差异化战略,做“小众”市场领导者的新格局形成当中,“创新”起着决定性作用。本土化妆品企业创新者主导产业的变革与发展,无论是老牌厂商如百年家化,还是新生代美素、自然堂,能在中国第二次行业革命不断调整的多极化品牌竞争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创新”无疑是首要因素。
上海家化通过导入创新性的品牌战略带动市场复兴,百年老店在新一轮的竞争中重新回到产业领导者的位置上;纳爱斯收购包括香港奥妮在内的三家公司,创下中国日化界最大收购外资案,创新性的轻资产运营品牌战略将企业带至一个更高的平台;隆力奇以创新性的传播谋求品牌升级,整合“央视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这样的高端媒体资源实施大规模的大众化整合传播。
而那些成立时间相对短暂的品牌,能在新的格局中脱颖而出,创新更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上海伽蓝旗下的美素以“前店后院”模式尝试日化专业两条通路的融合;北京邦定坚持不断地创新和变革,策划的千万大赠送新营销方案,在邦定美肤霜专业线赠品零成本厅面修复的基础上,通过销售家用装产品的方式,给美容院顾客的亲朋好友用于在家修护,顾客资源以居家消费的形式凝聚在终端美容院周围。
广东的卡姿兰在彩妆市场还较为冷清的时候,大胆确立专业化定位,并较早导入系统规范的品牌营销模式,因而在5年内成长为本土彩妆的一面旗帜。创新各有千秋,成功却一样值得敬重,这一切为我们启动了更值得期待的第二次产业革命:那将是属于创新者的时代,无论战略、定位、营销。
以往,制造厂家是发动整个产业变革的驱动性力量,厂家以价格战、广告战、通路战等种种武器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种种变化。然而在第二次产业革命中,随着渠道、产业结构、竞争阵营的变化,这些曾经功效非凡的做法已经走到了头。话语权力集中于制造商的格局业已终结,厂家、渠道、终端多种力量相互制衡, 制造厂家一言堂的时代已经远去。
不仅厂家之间已经形成了品牌化竞争格局,渠道、终端之间的竞争同样如此。渠道、终端之间的竞争均能激荡出足以影响行业走向的市场风云。沃尔玛、家乐福等超级终端在中国市场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使原本长袖善舞的上游制造厂家日见“英雄气短”,没有哪家企业可以利用一种模式垄断所有终端。
随着单体规模与实力均很强大的终端日多,以往让人津津乐道的舒蕾模式宣告“日落西山”。如今在第二次产业革命中,重要的不是企业采取何种模式,而是终端资源愿意成为谁的同盟军。通路持续而深入的变革,使得莎莎、万宁、屈臣氏等专业连锁通路商成为产业的重要战略资源与市场变革最强劲的驱动力。
在中国第二次产业革命中,渠道发展迅速的将是自有品牌的兴盛,如丝芙兰化妆品专营店大量推出价格偏低的自有品牌,其规模占其总体产品的1/6。自有品牌将成为未来专业卖场的重点发展方向。零售商继续整合,从中壮大起来的幸存者谈判实力倍增,专业化折扣店不断发展,提供廉价自有品牌和品牌商品的连锁店将获得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容服务业在传统理发服务业的基础上,已经快速发展成为一个涉及美容、美发、化妆品、美容器械、教育培训等多领域、多层次的专业服务行业。如今中国美容产业已形成一个以化妆品专业线为特征的完全竞争的成长型产业,更是一个产业延伸广阔、内涵极其丰富、供求弹性强盛、颇具发展空间的朝阳行业。
在化妆品专业线第一次革命发展初期,创业者们凭借的是创业时的激情、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精神从市场起步,在不规范的国内美容市场掘得第一桶金。然而,由于行业利润高、门槛低,大批竞争者的涌入,导致本土企业集团规模化之路异常艰难。长期以来,国内化妆品专业线只能靠发展美容院功效技术以及创造美容新概念来维持企业的经营。
近年来国内美容业的过度竞争,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产品、质量、价格和服务的同质化趋势。中国化妆品专业线变成了一座围城,城内的经营者在寻找出路突出去,城外的投资者想方设法要闯进来。行业经过概念炒作的泡沫经济和信任危机后,专业线由此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也必将迎来第二次行业革命。
2007年注定要成为一个专业线分水岭。在此之前,是一派歌舞升平,第五大消费热点、美丽经济等新概念的提出,凸现出美容业无尽的风光与豪想;在此之后,则是无尽的困惑与苦恼:金丝植入、卵巢保养、奥美定、口服精油、违禁成分、央视曝光、专项整顿……,化妆品专业线的冬天也随之降临。
上百家化妆品厂商去争抢一家美容院这是行内不争的事实,专业线厂商的美容院争夺战已至白热化的同时,美容院与美容院之间的客户争夺战也是打得不可开交,常常是一个中等社区出现四五家、较大型社区则有十几家美容院共同竞争。国内众多美容服务机构在规模化扩张过程中,已经感受到这些竞争压力。
由此引发了中国化妆品专业线市场疲软、销售业绩滑坡、大量企业或品牌非正常死亡,一些实力尚存的企业纷纷逃离专业线,或转型日化。终端美容院大量倒闭,专家们分析其原因不外乎:盲目开店、仓促营业、过度投资、成本高企、股东分歧、缺乏支持、恶性竞争、暴利心态、人才短缺、不善经营和环境险恶等等。
如果说2003年非典是美容产业“天灾”的话,2007年的产业寒流无疑是“人祸”——此次危机是专业线长期不规范、非理性因素集中爆发的结果。随之而来的第二次行业革命将激浊扬清,正本清源。我们也将不可避免地处在行业大洗牌的激流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国内美容专业线通过大浪淘沙将出现激烈的“贫富分化”,强者更强,弱者出局。
国内美容化妆品行业洗牌已经开始,其实现在才是中国美容业真正的产业化起点。在第二次行业革命中,我们应重新定位,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更加注重产品品质、渠道建设、售后服务;在发展策略上本土企业更应回归理性,回归科技,回归管理,回归营销,回归品牌,直至回归中国自己的美容化妆品行业文化。
本土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之一,就是走中国特色的美容专业线。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美容服务业在传统理发服务业的基础上,已经快速发展成为一个涉及美容、美发、化妆品、美容器械、教育培训等多领域、多层次的专业服务行业。目前中国美容服务业年产值超2000亿元,全行业从业人员超过1500万人,各类美容服务机构近180万家。
面对增长迅速的中国美容专业线市场,国际大集团怎会视而不见?跨国公司进入专业线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面对不太规范的专业线行业,面对具有中国特色且有些错综复杂的形势,2008年众多国际美容化妆品大集团也将会思索,更会研究,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方式进入专业线?进入时机应选在何时?
然而当前许多专业线厂商的市场运作不完善,众多美容院的经营不规范,使得近几年来整个美容产业乱象迭出,更难以形成规模化。由于缺乏严格的准入控制,美容市场相当混乱,美容队伍良莠不齐,蛇龙混杂,美容质量难以保证,这些问题既影响了国内企业的生存发展,同时也困扰想进入专业线的国际巨头们实施外资并购行动。
鉴于国内目前走连锁服务路线的专业美容品牌,有的已能达到上亿的年销售额,国际品牌真要进军专业线市场时,可能会参考国内专业连锁品牌的运作思路。国际大集团如果以连锁美容沙龙店的形式进入,直接用他们的服务、技术来占领市场,那对我们的美容院终端将是更为可怕的竞争方式。
中国美容化妆品行业是脆弱的,脆弱到没有真正的品牌,但是中国美容化妆品行业又是坚强的,差异化的营销有望使我们走出中国特色。2008年,面对跨国巨头的攻城掠寨,我们应避其锋芒,扬长避短,重新定位。2008年,面对国内第二次行业革命,我们在发展策略上更应回归理性、回归科技、回归管理、回归营销、回归品牌、回归文化。
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曾说;“能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最强大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对变化反应能力最强的物种。” 借助国内第二次行业革命的东风,接受适者生存竞争挑战的中国美容化妆品企业,有望实现资本股份化、技术独特化、管理科学化、融资多元化、创业规模化和经营国际化,去拓展一条属于自己的阳光大道。
编辑/胡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