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病毒的介体传毒机理的研究中心任务是揭示病毒的传毒介体专化性选择及病毒突破介体昆虫传播屏障的分子机理。介体昆虫对持久性传播病毒的传播屏障主要是中肠侵染屏障。本研究首先利用叶蝉培养细胞,揭示了水稻矮缩病毒(RDV)在其传毒介体叶蝉单层培养细胞内的侵染循环周期。确定RDV以网格蛋白依赖的内吞作用侵入介体细胞、以病毒原质(viroplasm)作为病毒复制和装配场所、以包裹病毒粒体的非结构蛋白Pns10形成的小管沿着肌动蛋白组成的丝状伪足进入邻近细胞的方式作为病毒在介体细胞间安全扩散的通道、以外吐小泡作为病毒释放主要形成等原创性研究成果,开创了这类病毒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带毒叶蝉体内,包裹病毒的小管密布于中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上。因此,包裹病毒的小管具备了沿着微绒毛的肌动蛋白纤维束从肠道腔壁进入中肠细胞的能力,提供了另一条病毒在二次侵染时可利用的突破中肠侵染屏障的更为安全有效的通道。RDV编码的非结构蛋白Pns10可在昆虫细胞Sf9中独立形成直径为85nm的小管,且昆虫肌动蛋白的马达肌球蛋白组分与RDV Pns10蛋白具有特异性的互作关系,参与小管结构的装配和运动。另外,RDV介体传播缺陷型分离物缺失Pns10基因表达,表明RDV Pns10蛋白是介体传播病毒所必需的,即RDV Pns10蛋白是病毒的传毒关键因子。根据以上研究结果,讨论了RDV利用包裹病毒的小管突破介体中肠侵染屏障的分子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