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常会受到盐碱、冷害和高温高湿等逆境因子的影响,造成减产或种子劣变。本研究利用抗(耐)逆和不抗(不耐)逆大豆种质为材料,运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2-DE)以及形态解剖和生理生化分析技术等,在蛋白质水平揭示大豆幼苗根、叶以及发育种子响应盐害、冷害和高温高湿胁迫的机制。结果表明:鉴定到100多个响应逆境胁迫因子的差异表达蛋白,它们涉及(1)NO、ROS、Ca2+、GP(G protein)、CDPK(Calcium-dependent protein kinase)、IAA等信号分子和信号途径;(2)10多个代谢途径和细胞过程,如细胞周期、氧化还原平衡、水解蛋白、蛋白折叠和组装、蛋白合成、光合作用、能量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次生代谢产物合成、氨基酸和氮代谢、细胞壁修饰蛋白、转录调控、细胞救援和防御、脂质代谢等。大豆抗性(耐性)种质常常在抗氧化性、光合能力、次生代谢产物合成、能量代谢等方面优于不抗(不耐)种质,这些方面是其产生抗性(耐性)的重要基础。并在蛋白质组学和生理生化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大豆幼苗根、叶以及发育种子响应盐害、冷害和高温高湿胁迫的可能机制,这对进一步揭示大豆响应逆境胁迫的机制,提高耐逆育种效果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