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早自荀孟始,便有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言论,也就是道德伪善。道德伪善操作性定义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个人层面,道德伪善指个体的实际行动与先前宣称的道德标准相背离,也即言行不一;二是人际层面,道德伪善指个体在对自己与他人的相同行为进行评价时采用了不同的道德标准,即出现了双重评判标准,结果表现为对他人的高标准和对自己的低要求。本研究将采用此操作定义,从个人和人际两个层面对道德伪善进行研究。此研究通过控制色-词Stroop任务中反应冲突的频率来引起被试的高、低自我损耗,进而探讨自我损耗对道德伪善的影响,及积极情绪在两者之间的作用。结果:(1)自我损耗对道德伪善的影响:个人层面,自我损耗与积极任务分配相关显著,低损耗组被试更倾向于为自己选A任务,高损耗组被试更倾向于为自己选B任务,χ~2=5.97,df=1,p <0.05,Cramer’s V=0.30。人际层面,低自我损耗组被试对他人行为的可接受度评分与对自己的评分差异不显著,F (1, 66)=1.68,p> 0.05;高自我损耗组被试对他人行为的可接受度评分显著低于对自己的评分,F (1, 66)=10.70,p <0.01。(2)积极情绪在自我损耗对道德伪善影响中的作用:个人层面,高自我损耗条件下,诱发情绪的效价与积极任务分配相关显著,χ~2=5.97,df=2,p <0.05,Cramer’s V=0.22,积极情绪组的被试更倾向于为自己选A任务,中性情绪组的被试和消极情绪组的被试更倾向于为自己选B任务。人际层面,积极情绪组的被试对他人行为的可接受度评分显著高于对自己的评分,F (1, 127)=9.62,p <0.01;中性情绪组的被试对他人行为的可接受度评分与对自己的评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消极情绪组的被试对他人行为的可接受度评分则显著低于对自己的评分,F (1, 127)=4.17,p <0.05。结论:(1)相对于低自我损耗条件,高自我损耗条件下个体会出现更多的道德伪善:(2)诱发积极情绪能够缓解个体高自我损耗的后效,减少道德伪善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