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是昆虫纲蜚蠊目蜚蠊科中体积最大的昆虫,是世界性卫生害虫,同时美洲大蠊的提取物也有许多药用价值,如抗肿瘤、提高免疫、保肝、组织修复、抗炎镇痛等。对美洲大蠊的microRNA(miRNA)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有助于研究美洲大蠊的基因调控并为更好地利用其药用价值提供数据支持。本实验利用small RNA-seq测序技术,针对美洲大蠊胚后发育的四个不同阶段(3龄幼虫、7龄幼虫、刚羽化成虫,成虫)进行小RNA建库测序。在去除低质量和被污染的原始序列和注释掉non-miRNA序列的非编码小RNA(r RNA、t RNA等)之后,一共得到15,908,222条候选序列。通过mirdeep2软件对候选序列进行筛选分析,得到保守的miRNA 65条和128条新的miRNA。针对不同发育阶段间的差异表达miRNA分析发现3龄和7龄个体与另外两个发育阶段存在大量的差异表达miRNA,其中共有的miRNA包括miR-7,miR-281-2和miR-283。这些miRNA的靶基因富集于Notch信号通路,先前研究表明此信号通路可能与美洲大蠊断肢修复相关,因此本研究中发现的这三种miRNA很有可能对美洲大蠊蜕皮前的身体发育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此外,将美洲大蠊3龄和7龄保守miRNA的表达模式与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相应发育阶段的保守miRNA表达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它们在此阶段的miRNA都显著降低,这些保守的miRNA的靶基因同时富集于感觉器官发育和飞行相关的通路上,因此这些miRNA(如miR-2a和miR-12)在蜚蠊目渐变态过程中对感觉器官的发育和飞行可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为后续深入研究miRNA对美洲大蠊生长发育的调控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