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肝肾囊肿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超声引导下的囊肿穿刺抽液并无水乙醇硬化治疗是目前临床首选方法。决定疗效的关键性第一步在于抽净囊液。因囊液残留会引起乙醇与囊壁接触不充分、硬化不彻底,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囊液残留与穿刺路径选择有重要关系。其中,肝肾包膜下囊肿在抽吸过程中,囊肿向着肝肾实质方向偏心性回缩,并非向心性回缩,按传统的方法操作经常出现抽吸不净的情况,需要改善穿刺路径。本实验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调整了穿刺路径,对比分析改良法和传统法对于肝肾包膜下囊肿的抽液疗效。方法:选择肝肾包膜下囊肿(单纯性囊肿,内无分隔,直径≥5cm),随机分为改良组及传统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囊肿穿刺抽吸术。改良组将穿刺路径定于囊腔偏心侧靠近肝肾实质处,即针体位于囊肿中心距肝肾实质1/3至2/3处。传统组将穿刺路径定于囊腔中心处。两组的针尖深度均达到囊肿的中心至中下1/3处。比较两组的囊液抽吸率(抽吸率=囊液抽出量/囊肿原有容积×100%)。结果:超声引导下肝肾包膜下囊肿穿刺抽吸共82例。其中改良组38例,术前平均容积166cm3,抽吸完全26例,有残液12例,平均抽吸率94.3%。传统组44例,术前平均容积171cm3,抽吸完全19例,有残液25例,平均抽吸率76.1%。两组的术前平均容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改良组的抽吸完全例数和平均抽吸率均较传统组高,两种方法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病例均一次穿刺成功。改良组在抽液过程中针体及针尖始终显示清晰,未划破囊壁或损伤肝肾实质。传统组有2例在肝囊肿回缩过程中针尖划破囊壁导致抽液停止;2例肾囊肿抽液时针尖脱落在外。结论:改良法的穿刺路径更适合肝肾包膜下囊肿,对于抽尽囊液及进一步的硬化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