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建成体育强国,这是新时代赋予中国体育事业的新定位和新使命,对于作为不可或缺的体育后备力量的儿童青少年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长期以来,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问题仍令人担忧,而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存在放学时间与家长工作时间冲突的棘手问题,为有效解决以上问题,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并提出纲领性要求,全国各地中小学校先后开始开展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基于管理学视角,深入探究在体育强国背景下如何构建并优化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体系,以期对于提高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有所裨益,有效缓解"三点半"问题,早日实现体育强国这一历史使命。研究方法:文献法、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框架构建。1)构建多元组织体系。第一,加强政府财政支持保障,坚持公益性原则为大方向,提高财政拨款标准;第二,鼓励社会各界优秀体育人才及机构参与,为儿童青少年提供更加专业、先进的体育运动指导;第三,共享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因地因时制宜开设符合儿童青少年体质需求的多种体育运动项目,做好安全保障工作;第四,完善教师权益保障,在自愿参与的基础上完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体育教师参与。形成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学校、体育教师之间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分工明确、权责清晰、运转有序的多元组织体系。2)构建完善规范体系。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完善课后延时体育服务规范体系,重点应放在定政策、定标准、管引导、重监督,做好顶层设计,自始至终坚持"自愿、因需、公益"原则;同时建立健全以绩效评估考核为核心的课后服务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规范评估体系;学校体育课程设计应以多样性、趣味性、专业化为内在逻辑,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基石,建立起家校合作的联动机制,形成共育体系。3)构建高效实施体系。第一,课后服务经费来源:一种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另外一种则采用成本分摊机制;对于财政负担有困难的地区可以采取以政府支持为主、家庭分担为辅,并加强收费管理监督等工作。第二,体育活动内容及形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社会上的体育人才,借助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并打破传统班级界限,按学生兴趣分班,因材施教,进行符合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类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也可以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到少年宫、青少年实践基地、社区活动中心等校外优质活动机构学习,构建资源固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后体育服务供给体系;第三,教师权益保障机制:体育教师应做好与学校、家长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并制订周密的学年和学期教学计划,学校要定期提高其学习深造的机会;提高教师课后服务专项补贴,将教师在课后服务中的综合表现进行科学的评定,并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职称申报、先进评选等有关事项中。4)构建广泛监督体系。第一,监督主体:以政府为主体,权利可以下放至各省市教育部门,家长群众可以作为基层监督员监督学校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第二,监督对象:是承接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学校、教师以及社会机构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以学生为主体,全心全意助力建设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体系。第三,监督内容:教师教授内容是否符合学生身体机能发育、心理发展、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动作发展等方面的能力。第四,监督方式:可以采用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两种方式;外部监督主要指政府专门机构的监督、以及第三方机构评估等,如社会组织、广大公众、社会媒体等都是外部监督;内部监督主要指参与课后延时体育服务项目的内部人员对本单位实行的自主监督,比如学校领导、机构负责人、教师等。5)构建全面保障体系。第一,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对儿童青少年运动安全管理的责任意识,指导中小学校完善课后服务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并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第二,建立学生身体机能数据库,定期更新数据并进行精细化分析,针对性的进行干预。第三,严格筛选参与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人员,明确各自的责任领域,做到量才用人、人尽其才、各尽其能;第四,支持学校根据工作实际探索多渠道的经费筹措方式,不断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第五,加强对参与课后体育服务教师的人文关怀,并给予相应的薪资补贴,保障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身心健康。研究结论:在体育强国战略下,儿童青少年作为体育人才后备力量,体质问题不容忽视。从组织、规范、实施、监督和保障五个方面来构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体系,而政府、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多方协调合作,不断探索由单一向多元发展的融合模式,逐渐形成一个完备的体系建设。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既能帮助儿童青少年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也能有效缓解家长接孩子难这一问题,对于实现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推进学校课后延时服务体系建设,一举多得,争取早日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