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种质是玉米育种和生产的基础和源头。种质基础狭窄限制了玉米育种的灵活性,导致产生新的病虫为害,通过育种手段挖掘品种产量潜力和提高品种抗性成为必然。玉米小斑病是世界普遍发生的严重真菌病害之一。为我国玉米产区重要病害之一,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温暖潮湿地区发生普遍而严重。在夏玉米产区发生严重,一般造成减产15%~20%,减产严重的达50%以上,甚至无收。此病除为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外,对雌穗和茎秆的致病力也比大斑病强,可造成果穗腐烂和茎秆断折。其发病时间,比大斑病稍早。1970年美国大面积种植用T-CMS配制的杂交种约占玉米总面积的70%~90%,导致当年小斑病突发性的大流行,损失产量15亿kg,产值约达10亿美元。1988年,河北省农业科学院魏建昆等首次报道了中国存在寄主专化性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引起国内外高度重视。鉴于玉米品种的细胞质类型分为T型、C型、S型和正常N型4种,按照对不同细胞质的专化性,通常把玉米小斑病菌也分为T、C、S和O等4个小种。成株期接种鉴定:①接种:抽雄前将粉碎的头一年病叶撒入心叶喇叭口,接种应在下午或傍晚湿度较大时进行。天气干燥时,接种后可在每株心叶喷水。②病情鉴定和分级标准:一般用于苗期和成株期抗病性鉴定。以叶片为单位,计算病叶率和病情指数。根据病斑占叶片面积的百分率,记载每片叶的感病程度。发病程度分为9级。抽丝后15天左右进行病情鉴定,鉴定应在同一天内完成,发病程度以整株为单位,分7个等级。整株调查中,植株上、中、下叶片的划分,以第一果穗上下两片叶为中部叶,其下为下部叶,其上为上部叶。③病株率和病情指数计算:病株率和病情指数计算是以整株为单位进行。病株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该级的代表数值)/调查总株数×最高一级代表数值×100。从非洲及泰国引进的玉米材料组配的杂交种和自交系进行鉴定。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权威机构进行田间玉米检测鉴定,抗性评价标准:《国家玉米区试品种抗病虫鉴定方法》。结果表明:对小斑病表现高抗的有1份:南非8(病级1级);抗性的有2份:南非6/早599、南非5(病级3级);中抗的有1份:543·178/P279(病级5级);感病的有1份:南非G1/2017-N(病级7级)。拓展玉米种质的遗传基础,已成为玉米育种所面临的一大关键问题和增加抗逆性的重要手段。而利用外来玉米种质已成为改良玉米籽粒品质、提高产量和增加抗逆性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