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以来,我国的体育课程构建经过了多轮改革,至今仍困难重重,并存在诸多问题。体育课程所面临的"上16年体育课,也只会跑步健身"的现象、学生喜欢看体育比赛,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前滚翻"的现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连年下滑的现象等等依然存在。多番的体育课程改革促进了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和完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大,以及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的体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也不得不随之发展。基于以上原因,笔者通过文献综述法、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对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从中找到了新中国从成立、到文革前、到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同时,笔者认真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课题研究为引领,期望全社会体育工作者同心协力致力于体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创建与研究,用优秀的理论成果指导学校体育教学实践,构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健康第一为本的、在教学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增强学生体质、帮助学生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新中国成立伊始,我们首先开始学习苏联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体育教育的目的强调政治功能和社会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学校体育思想有泛化的趋势,学校体育围绕体质和技能两条主线进行实践,1979年教育部在扬州召开了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开启学校体育思想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以"三基"、"三中心"为特色的主智主义体育教育特色依然在发生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我国又开始了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体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在纵向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课程的一体化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打造大学金课的需要。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是未来体育课程建设的趋势。2018年11月24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广州的教育大会上指出:"课程是教育最微观问题,但解决的是教育的最根本问题。课程是中国大学带有普遍性的短板、瓶颈、关键问题"。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成效根本标准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建议高校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把课程由低阶性、陈旧性的水课,变成有挑战度的高阶"金课"。因材施教,使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因此,对课程体系进行一体化设想和培育,为打造金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理论保障及评价保障。这个会议的要求预示着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开始。"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围绕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理念。要求学校体育课程建构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的课程总体框架,从基础、提高、竞技三个层次重新确立上下贯通的课程内容体系。国办发27号文明确提出"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但多数学生每学期所学内容蜻蜓点水、低级重复,导致学生并不能牢固地掌握运动技能。构建"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势在必行。他不仅是完善课程教学实施依据的期待,更是质量监测实现相对统一的期待。毛振明教授指出:体育课程要坚持立德树人方向,坚持课程一体化方向、坚持与健康教育一体化方向、坚持与竞技体育一体化方向、坚持家庭社区一体化方向、坚持与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一体化方向的发展方向,注重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帮助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提出,要建立学校体育多元评价体系,从整体性、逻辑性、综合性方面推进体育课程一体化的进程。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扎扎实实的推进体育学科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了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