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滨海盐碱地棉田主要呈带状分布在山东、河北、天津和苏北沿海低平原地区,滨海盐碱地棉花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棉田生态类型之一。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对节肥省工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当前棉花生产发展新形势,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棉花试验示范基地安排试验,对盐碱地棉田速效肥与缓/控释肥结合的一次性施肥技术进行了探索,同时对盐碱地棉花种植密度与施肥的互作效应做了初步研究。现将2015年的试验情况和主要结果(结论)报告如下:试验田为轻度盐碱地,地力中上等水平,前茬作物为棉花。采取裂区设计,施肥为主区、密度为副区,随机排列,重复3次。控释复合肥(N-P2O5-K2O为26-9-9、控释期90d左右)与普通尿素(含纯N46%)结合施用,具体处理(667m2的用量)分别为控释复合肥40kg(基肥)+纯N 10kg(追肥)、控释复合肥30kg(基肥)+纯N 8kg(追肥)、控释复合肥40kg(基肥)+纯N 10kg(基肥)、控释复合肥30kg(基肥)+纯N 8kg(基肥),以不施肥(基肥和追肥均不施用)作为对照(CK),留苗密度667m2分别为3000株、5000株。基肥于耕地前均匀施用,然后耕翻,深度2030cm;追肥于棉花初花期施用,施于行间,深度10cm以下。播种期为4月23日,地膜覆盖,平均行距76cm,6行区,主区面积60m2,副区面积30m2,共15个主区(30个副区)。由8月中旬对各处理棉花的黄叶及落叶调查结果看出,与对照(CK)比较,施肥各处理的黄叶和落叶数明显减少,基肥+追肥的效果好于一次性施肥的效果,密度为667m2 5000株处理的效果好于3000株处理的效果。从各处理的籽棉、皮棉产量来看,与对照(CK)比较,施肥各处理的产量明显增加,基肥+追肥的增产效果好于一次性施肥,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在一次性施肥(全部肥料均作基肥施用)情况下,密度为667m2 5000株处理的增产效果明显好于3000株处理的效果。由此说明,盐碱地棉花在较高种植密度条件下,一次性施肥的效应较好。与其他主要农作物比较,棉花具有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长、蕾铃易脱落等显著特点。综合分析盐碱地土壤、棉花生长、养分供应、产量品质和省工节本等情况,盐碱地棉花施肥可以采用缓/控释肥与速效肥配合的一次施肥技术,这是实现棉花省工、节本、增效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对棉花合理施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肥料是作物增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施肥是作物生产中最重要的栽培措施之一,肥料及施肥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在降低棉花生产成本、提质增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