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河南省残疾青少年体育锻炼和其应对方式的关系,使残疾青少年在应对压力源时能够选择有效的应对方式,最终为提高其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一个可靠地依据。方法采用解亚宁(1998)结合我国人文文化而编制的自我评测量表中文版《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梁德清(1994)等人修订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郑州市178名残疾青少年实施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果(1)体育锻炼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生的锻炼量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的消极应对方式得分高于男生;其它方面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积极应对方式上,城市户口的残疾青少年得分普遍高于农村户口的残疾青少年。同时,家庭收入状况也对青少年的锻炼量和应对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家庭收入状况高的残疾青少年的锻炼量较高与家庭收入较低的残疾青少年,但家庭收入较低的残疾青少年更趋于选择积极应对方式。(2)体育锻炼与积极应对方式(t=0.434,P<0.01)存在显著正相关,体育锻炼与消极应对方式不存在显著相关性。(3)残疾青少年体育锻炼对其积极应对方式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B=1.755,P<0.05),残疾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活动量越大,则其面对压力源的应对方式越积极。结论:河南省残疾青少年的应对方式与其体育锻炼情况密不可分,提高残疾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活动量有可能促进其面对压力源的积极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