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药物在临床研究、应用已有20余年时间,但仍未满足医疗需求,全世界有2.4亿慢性感染者.它可以用核苷/核苷酸或干扰素的疗法有效控制。然而,接受这些治疗的大多数患者在治疗停药后将复发。还有相当一部分疗效不佳,近年来,分子生物导向免疫学的进步已经使得能够更好地理解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并启发新的治疗方法以实现从肝脏中消除病毒或持续的感染免疫控制。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2.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1],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2]。全球肝硬化和HCC患者中,由HBV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为30%和45%[3]。我国肝硬化和HCC患者中,由HBV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为60%和80%。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据此推算,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4]。目前CHB治疗的选择药物是免疫调节剂干扰素(Peg-IFN)及核昔/核昔酸类似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后者为口服药物。这些药物与干扰素相比具有较小的副作用可用于失代偿性肝硬化及肝移植后的抗病毒治疗[5];但是核苷/核苷酸类似物需长期治疗,且HBeAg血清转换率为20%-25%和H BsAg血清学转换率为1%或更少[6];这是因为它们为可逆的转录酶抑制剂,作用于病毒复制中的关键步骤,但不是消除H BV染色体HBV共价闭环DNA(cccDNA)[7],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可发生耐药,并在停药后会出现病毒复发。相比之下Peg-IFN治疗具有有限的治疗时间,并可以达到30%-40%HBeAg血清转化,5%一10%H BsAg血清学转换率。然而,其全身副作用限制了其应用,特别是在失代偿肝硬化患者为其应用禁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