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数沿海县市形成"滨海不靠海"的格局,其海洋区位优势、资源能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探索海洋之于地方经济社会的意义,及其表现出超越地方主义的特质,需要来自尺度上的重新审视。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2005年之前、2005年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2006年国务院批准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2009年国务院批准滨海新区设立统一的行政区不同时间段天津滨海新区尺度重组的历史脉络,解读不同时期海洋利用方略及其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反馈,探讨了政策制度带来的自上而下,民营资本所带来的自下而上,以及跨国资本所带来的由内及外的尺度重组力量以及三种力量作用下形成的临海产业园区/开发区、科技园区在促进地方"嵌入"全球价值链过程中的机制和作用,旨在阐释尺度重组过程对海陆统筹发展的整体效应。认为在尺度重组前,在其所依托的资源、区位、制度、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路径依赖,造成"大城小海"的困局;而经历一系列重组过程,依托海洋资源、海港区位优势的经济格局逐渐成形。最后,给出基于尺度重组的海陆空间规划与管治政策,发挥滨海优势,建立基于全球地方发展主义(glocal developmentism)的调节机制,以及支持具有地方特性的产业发展和海陆空间生产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