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美学——气象和身心之交流的美学(英文)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umu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的体验作为感性的体验,其中,身体的重要性是很明显的。自然环境是以身体为核心被体验的。现在,一般在讲体验环境美的时候,是将视觉作为享受中心来考察的。其实所谓"风景"这一概念,在日本和中国都是作为西欧语言的翻译用语被使用的。在西欧,"风景"有伴随自然科学的知识被经验化了的传统习惯。然而,对我们来说,自然环境的体验,是以五官所感觉到的季节感和气象变化的侧面作为最大要素而成立的。在日本,表示"风景"的用语,其他还有"景色"(气色)等,成为重视气氛的环境美学和气象景观的用语。这种情况的体验,不是将地理情形作为环境的轴心在明快的光线视觉下进行的,而是将黄昏、夜晚、雨等,放置在一种视觉朦胧的条件下,进行环境美体验的。它是与在晴朗的前提下享受风景有着不同的一种环境审美的体验。这样,虽然视觉是朦胧的,但其审美的意义是积极的。对我们来说,包含夜晚、雨和雾等消极情形下的气象美学,并不是伴随气象学的知识以及气象美的经验来审美的,而是以夜晚的气象氛围作为经验的背景,对风和香味等身心机能作出的反应的情形更为重要。在享受环境多面性的同时,以主体的想象力为轴心,以身心的实际存在为契机之深深的一种体验。更为一般的说法是,在这里包含有气象以及环境经验的人格品性为基础的身心机能更为重要。把身心作为核心的自然环境之审美的经验,常常浸透着,熏染着,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加入其中,使用着这些用语。这并不是观赏风景的一种经验,而是进入环境、与环境交流的重要性的叙述。以视觉的朦胧作为环境感性的把握,又在尊重与世界环境和身心的实际存在的交流的前提下。在消极的气象世界中必须考虑到的,与其说是视觉的,不如说是气象氛围的。我们已经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没有分隔的距离内,没有对比介入的情况下,参与和考察了Berleant和Carlson等前辈,以及对Carroll的议论,然而本论则试着从东亚的传统出发,来捕捉自然和身心之交流中美的体验。
其他文献
为有效防控甘薯疮痂病,试用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苯菌灵可湿性粉剂、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噻菌铜悬浮剂和硫磺·多菌灵悬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