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效果是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检验。对于高效课堂教学来说,使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是最底层次的要求,这个要求更多依赖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而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是课堂的重点,是最重要的教学指标。针对当前知识结构的变化和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养的要求,本文提出了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得到如下结论:阶梯式教学内容是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基础;启发式教学方法是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工具;出色的教学表达是高质量课堂教学的保障;完美的教学效果是高质量课堂教学的体现。
  [关键词]高等教育 课堂教学 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高质量的第一要务当为人才培养。“尽管大学的职责和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扩展与变化,但大学的根本任务依然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高校课堂。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高等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2]。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日趋普及化、大众化。而从以前的选拔式的高等教育到目前高等教育的大面积普及,在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等方面随着教育对象的微妙变化而变化。目前,我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1112所,占整个高校的47.15%,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就高校教育本身而言,完全不同于中学的控制式、应试式的教育模式,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填鸭式”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也将不能完全适应当代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模式。课堂学习虽然只是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但是课堂教学却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承担高等教育任务的载体。《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所以,高校课堂也就责无旁贷肩负起人才培养的重任。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也就成为高校教师的必然要求。
  本文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从大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层面,创新能力的培养层面等几个层面的研究,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阶梯式教学内容、启发式教学方法、出色的教学表达、严谨的教学组织等研究内容以提高高等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一、阶梯式教学内容,适应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一直是课堂教学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我国的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要拥有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内容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要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内容应该是知识+能力的传授与培养。
  研究表明:农业经济时代,7-14岁接受的教育足以应付其后40年的工作和生活对基本知识的需求;在工业经济时代,人们求学的时间延伸为5-22岁;而当今,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的科学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剧增,学习已成为终身需要[3]。知识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一层不变的知识结构将不再适应当前科技发展的需要[4]。针对知识体系的变化,高等教育课堂教学内容也应该由以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的教学为主,转变为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为主的教学内容,“授之于鱼,莫如授之于渔”。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达到一定的知识积累量外,更重要的内容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能力,将学习拓展为一种常态,是一种以较快速度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手段和能力。同时,课堂教学中也应加大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内容的引导作用,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只有具有前沿性、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另一方面,创新、实践能力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狄德罗说:“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最有能力的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是课堂的重要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指具有创新性的科学想象;解决问题,指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来验证想象。
  为适应上述知识结构和科技发展趋势的变化,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处于大学阶段的大学生,对自身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社会体会等都有了一定的认识,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将来的就业倾向以及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等综合因素,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有着不同的需求。课堂教学内容应适当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对本专业课程的个体需求层次,安排阶梯式的教学内容,即因材施教来适应不同学生群体对课程内容的需求[5]。阶梯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实施的前提是,任课教师在教授课程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针对学生的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最低要求学生要通过学习可以顺利获得学分,对于在本课程方面有天赋的学生,可以提前将培养基地或实验室向其开放,甚至可以把其纳入科研团队,得到科研学术氛围的锻炼。《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也就是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拔尖学生提早实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既应该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世界地图,又应该提供有助于在这个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针。每一个人他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这里所提到的能力就是适应变通的能力、探索与创新的能力。这也正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高等教育实施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该目标的实现来源于课堂教学和训练。   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知识传授方法,授课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动相关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常用的教授手段有创设教学情境、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设问,以引导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变被动的“灌输”式为主动的“汲取”式。
  结合当前高校教师同时承担着教学和科研任务的特点,在学生当中进行开放式研讨也是一种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将本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和本专业研究思路与方法融进教学过程,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同时,将动态的科学研究过程与相对固定的课程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求真理的能力[6]。
  另外,案例分析法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法。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选择本专业的经典案例或新近的案例组织学生展开分析、讨论,案例可以是成功案例,也可以是失败案例。学生根据教师的案例要求自行搜集资料,了解相关背景,就案例要点分组进行讨论研究,并形成分析报告。在整个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需根据实际过程只起提示、引导作用。案例分析法,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班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的核心就是教师的实施诱导。恰当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引导问题的解决过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因为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三、语言和非语言的教学表达,顺畅传递信息
  课堂教学的实现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表达方式,教学表达主要是指教师把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可以沟通的信息形式表达出来。教学表达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类:语言和非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包括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课堂的绝大部分信息是通过口头语言传递给学生的。教师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吐字清晰,内容表达准确精炼,易于理解接受;语句之间有逻辑性。教师能流利地说普通话;口齿清楚,气息平稳匀称;还可以借助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流的轻重缓急调动课堂气氛、强调教学重点。体态语言是相对口头语言而言的,是口头语言的辅助语言,指教师的表情、动作、手势等体态语言,应具有:面带微笑,表情亲切,目光有神,富有表现力,站姿轻松,稳健提拔,适时变换,手势自然得体等具有亲和力的体态语言特点。
  而非语言表达是指课堂教学的辅助表达方式,比如板书、课件、教具、实物等等。教师要做到板书清晰简练,课件提纲挈领,教具运用得当。恰当的非语言表达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点,提高教学质量。
  语言和非语言的教学表达方式,可以顺利传递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可以缩短师生距离、营造良好课堂氛围,还可以提升教师的魅力指数,增强教师的感染力,从而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提供保障。语言和非语言表达必须相辅相成,恰当配合,方可相得益彰。
  四、严谨的教学组织,调控课堂整体氛围
  教学组织,就是紧扣教学目标,运用适当教学方法,采用一定的教学表达,把教学内容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传递给学生的过程。目前,我国的高校还是以班级授课的形式为主,仅有有限的课程有限的课时辅助采用现场教学形式[7]。班级授课的特点是以固定班级为单位,由授课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进度以课堂讲授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结合固定班级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严谨的课堂教学组织显得尤为重要。固定班级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对来说形式比较死板,学生容易在模式化的教学过程中形成惰性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调控课堂氛围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整个课堂讲授过程中,要疏落有致、重点突出、环环相扣以引导学生步步紧跟教授课程进度。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时间把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预热阶段,以日常事件或身边的事物引入本课程要讲授的教学内容,采用由浅入深、设计问题等手段调动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和思维,为下一阶段做好准备;第二阶段为高潮阶段,主要用来讲解重点知识,激发出学生的探索欲、创造欲,针对重点知识、重点定理进行理论推导,设计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采取互动方式、设问形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第三个阶段为缓冲阶段,此阶段为学生的消化吸收阶段,通过本节课主要内容的讲解,结合实际呼应第一阶段引出主题时涉及的问题进行诠释,进而对本节课程进行小结。成功的教学组织是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实现。
  五、完美的教学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效果是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检验。高等教育教学效果的指标包括:使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深层次学习;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学生思维得以快速和跨越式发展,培养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对于高效课堂教学来说,使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是最底层次的要求,这个要求更多依赖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而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是课堂的重点,是最重要的教学指标。为了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掌握学生的实际课堂接受能力,教师应该采用适当的反馈模式。不同于中小学教学的以课堂提问和家庭作业获得反馈信息,教师可以利用即时反馈和阶段反馈的方式来掌握教学效果。即时反馈就是通过课堂提问或者互动讨论来检验教学效果。根据课堂进程和知识的难易程度组织进行相关专题讨论,根据测试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阶段式反馈指教师可以采用阶段式作业的形式测试教学效果,当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安排一次大作业,了解学生对基本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同时可以随机抽几名同学就专业的某一问题展开科研分析,可以了解到各层次教学效果情况。
  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质量为依托的高校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各元素的优化。阶梯式的教学内容是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基础;启发式教学方法是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工具;出色的教学表达是高质量课堂教学的保障;完美的教学效果是高质量课堂教学的体现。所以,高校教师应从课堂细节做起,全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为实现我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贡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刘新生.当代大学师德建设的价值取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1,(23):21-23.
  [2]郭广生,李庆丰.培养创新人才呼唤教学方法大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7-10.
  [3]刘威.关于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58-60.
  [4]刘承焜.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58-59.
  [5]杨晓东,杨卓娟.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信息反馈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89-90.
  [6]毛洪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1,(23):35-37.
  [7]姚利民,曹霞,黄书真.高校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调查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77-81.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机械与车辆学院 北京)
其他文献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提出的战略目标。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已成为创新型文化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建设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