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道德传染是指道德违法者作为传染源将消极道德品质直接传递给传染对象,或先传递给道德中性物品,再由此物品传递给受传染对象,引起其情绪、认知、生理等方面变化的过程。厌恶敏感性在不道德传染中作为一种个人特质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中道德厌恶敏感性与不道德传染的关系最为密切,但研究者对其关注相对缺乏。不道德传染研究使用的传染媒介普遍为一般物品,但金钱作为特殊的商品和一般等价物,其交换媒介的特殊性质使不道德传染效果的衡量指标可以在一般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对行为决策(金钱使用方式)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以个体特质——道德厌恶敏感性为出发点,以金钱为媒介,结合金钱的面额和金钱形式等因素,探讨其对不道德传染效果的影响。正式实验前通过三维厌恶量表筛选高、低厌恶敏感性被试进入正式实验。实验一和实验二分别以小面额(100元人民币)和大面额(5000元人民币)实际或想象金钱作为媒介,以对金钱前主人的道德程度评分(道德认知层面)以及对金钱使用方式评分的利己和利他倾向的差异(道德行为层面)作为衡量不道德传染效果的指标。两个实验结果发现:(1)厌恶敏感性主要在小面额金钱的条件下调节不道德传染的效果,高厌恶敏感性个体对不道德传染的评价更消极,更不会愿意以任何形式使用受不道德传染的金钱;(2)金钱形式主要在大面额条件下影响不道德传染效果,想象金钱的传染效果更明显;(3)利他消费中金钱形式制约厌恶敏感性的调节作用,只有想象金钱条件下厌恶敏感性才能发挥调节作用。以上结果的出现是因为当道德传染源引发个体的道德厌恶时,高厌恶敏感性者所引起的道德厌恶程度更大,其道德判断标准也随之提高,而且高道德厌恶敏感性的个体具有的更多的真诚、公正、谦逊、不贪婪的人格特质会对其行为反应进行引导,但实际的金钱提供的外部线索和吸引力能在面额足够大时抵消金钱承载的不道德特性。本研究发现了金钱作为不道德传染媒介的特殊性,为将经济心理学中的经济决策和经济行为过程背后可能的心理影响因素、道德心理学中的多方人际互动的个体影响以及个体特质的融合提供了新视角。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现场实验提高生态效度;脑功能成像探索不道传染过程神经机制;积极道德品质的正向道德传染规律;将不道德传染者作为研究对象,其认知、行为、情绪变化模式可能的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