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味觉感受系统在昆虫的生存、繁殖、取食、交配和产卵等行为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味觉受体基因在这个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味觉受体基因主要在口器等味觉器官中表达,参与昆虫对可溶性气味的反应和识别信息素等生理和行为过程[3]。一些味觉受体基因也在触角树突中表达,主要负责识别和结合CO2。味觉受体基因和气味受体基因属于同一基因亚家族,它们都具有7个跨膜域,但味觉受体基因的序列和受体蛋白结构比气味受体更为保守,这可能是由于它具有对相关气味信号相对较小的感受范围。自从人们首次在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中鉴定出味觉受体基因以来,借助于不断成熟的昆虫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技术,一大批味觉受体基因在模式昆虫中被筛选和鉴定出来,但在膜翅目昆虫中却鲜有涉及。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近年来在我国蚕桑产区对桑树的为害日益严重。斑痣悬茧蜂是斜纹夜蛾、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等鳞翅目重要害虫的优势寄生性天敌。我们通过前期构建的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触角转录组,以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松褐天牛肿腿蜂Sclerodermus sp的味觉受体基因为参考序列,使用Bioedit软件鉴定候选味觉受体基因,共鉴定出13个味觉受体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这些受体基因编码75-433个氨基酸,其中,12个味觉受体基因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斑痣悬茧蜂味觉受体基因与其它膜翅目昆虫的糖类受体基因聚在同一进化枝。利用qRT-PCR技术对这13个味觉受体基因进行了组织表达谱分析,发现大部分味觉受体基因在触角中特异性表达,仅1个味觉受体基因在腹部中特异性表达。这些结果表明味觉受体基因可能在斑痣悬茧蜂的化学感受和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具有多种功能。虽然有越来越多的有关昆虫味觉感受系统的研究,但是对于昆虫的基础味觉信号识别以及这些信号如何影响取食行为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仍鲜有涉及。本研究对于全面揭示寄生性膜翅目昆虫的嗅觉行为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充分发挥寄生性膜翅目昆虫的控害效果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