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沟地质公园研学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

来源 :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33届年会暨重庆万盛世界地质公园创建与旅游发展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75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质公园(Geopark)是保护地质遗迹、开展科学教育和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场所,主要有保护地质遗迹、普及地学知识、开展旅游促进地方经济3个目的。随着地质公园不断的发展,个别地质公园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地质公园研学教育的社会效益。以研学+旅游的方式将有力的推动地质公园的良性发展。本文将以海螺沟地质公园为调查对象,综合资源分类标准,将海螺沟研学旅游资源分为自然研学旅游资源(地文类、水文类、生物类三类)和人文研学旅游资源(历史遗址遗迹、人造科普场馆、宗教文化类、民俗景观四类),在评价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海螺沟研学旅游开发策略,为海螺沟研学旅游资源开发以及研学基地建设提供可行性的思路和建议,也希望对其他地质公园开展研学旅游、开发研学产品、规划研学线路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其他文献
  20世纪30年代,地质学家陈国达教授在对丹霞山作了深入研究之后,将当时华南地区的红石山地统称为"丹霞地形",并很快被学术界接受与采用.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进了"地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