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民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了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由于该群体身份的特殊性,易感知到较高的歧视水平,进而影响心理健康.为了更好地探究年轻流动人口中歧视知觉对抑郁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歧视知觉问卷、成人心理弹性量表、社会联结分量表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对北京、福建和广东三个地区的374 名年轻流动人口(平均年龄为23 岁,女性占41.1%)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歧视知觉、心理弹性、社会疏离和抑郁的基本特点,分析歧视知觉与抑郁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心理弹性、社会疏离在歧视知觉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通过SPSS 18.0 和AMOS 17.0 的分析,结果发现:(1)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个体相比,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个体拥有更高的心理弹性水平(F=21.25,p<0.001),更低的歧视知觉(F=5.03,p<0.05),且没有留守和流动经历的个体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心理弹性(F=5.96,p<0.05);(2)歧视知觉与心理弹性呈现显著负相关(r=-0.43,p<0.01),与社会疏离(r=0.28,p<0.01)和抑郁(r=0.28,p<0.01)呈现显著正相关;(3)歧视知觉对抑郁的直接效应不显著;歧视知觉既分别通过心理弹性(β=0.043,p<0.01)和社会疏离(β=0.064,p<0.01)间接预测抑郁水平,还通过心理弹性—社会疏离链式多重中介对抑郁产生间接效应(β=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