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气中悬浮着大量的颗粒物。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混合物。其性质与颗粒物的来源、形态、粒径以及附着在其表面的各种有毒有害的微生物有关,按照大小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和细粒子。致病性微生物主要通过附着于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即尘埃微粒、气溶胶等传播疫病。养禽场内由于饲养管理人员的生产操作以及家禽本身的活动,空气颗粒物及其微生物的数量更高。颗粒越小,沉降越慢,在空气中停留时间越长,被吸入的机会就越多,对家禽的危害就越大。养禽场的空气微生物附着在家禽鼻腔和咽喉,通过咳嗽和打喷嚏等形成的飞沫污染禽舍空气引起疫病传播。空气微生物在养禽场分布不均匀,离地面越近,含菌量越高。通过空气传播的病原体可沿家禽气管、气囊进入整个呼吸系统以及体腔、肌肉和骨骼。禽类的胸腹腔之间没有横膈膜,导致疫病感染的机会增多。呼吸系统疫病在禽病中占有主要地位。空气微生物随颗粒物降落到家禽体表,诱发皮炎、变态反应等多种疾患。通过呼吸道侵入机体后,对家禽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因颗粒大小而不同。呼吸道病毒与呼吸道条件致病菌具有缘源性协同发病关系,混合感染时,家禽的死亡率就急剧增高,难以控制。空气微生物附着的颗粒直径越小,在1-2μm及以下时,受感染的家禽发病越快,病态反应也越严重。对于已有明显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病禽,一般不宜进行治疗,而应及时淘汰并作无害化处理。通过选择和设计适宜的饲养场;加强场区绿化,改善小气候环境;坚持通风换气和消毒制度,保障舍内空气持续清新;采取"全进全出"的转群模式与生产工艺;有效清除排泄物和废弃物;创新科技应用,提升空气净化程度;实行空气环境监测制度;安全生产,标准化认证等多项措施净化空气微生物。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实行综合控制,全方位措施并举,持续协调配套才能凑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