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索无创微循环指标在耐力性项目优秀运动员机能状态监控中的应用方法,拓展无创性指标在运动员机能状态评定中的应用范围。研究方法:(1)不同项目运动员微循环相关指标特点比较研究。某小周期训练调整1天后分别测定101名优秀赛艇、皮划艇、帆船和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右侧肱二头肌和股四头肌隆起最高处安静坐位状态下TcPO2,PU,V和CMBC等微循环指标,同时测定Hb,SET,C,BU,CK;EPI,NA,EDRF和VEGF等生化指标。(2)微循环指标在男子赛艇运动员长时间亚高原训练中的变化特点。12名男子赛艇运动员被分为多次和少次高原组,于高原前、中、后每周一晨安静状态测定PU,CMBC,V等微循环和晨脉,SpO2%,Hb,BU,CK,T,C,T/C,IgG,IgM,IgA和白细胞分类等生化指标。(3)奥运赛前不同阶段微循环指标在赛艇运动员机能状态监控中的应用研究。分别于奥运前三个阶段每周一晨安静空腹测定8名优秀男子轻量级赛艇运动员SpO2%,Hb,BU,CK,T,C,T/C和PU,CMBC,V,TcPO2等微循环指标。研究结果:(1)赛艇和皮划艇运动员水平越高,微血管储备能力较好,血液携氧能力越强;帆船运动员水平越高,微血管PU、V储备能力越好,但血液携氧能力越差;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水平越高,微血管PU、V储备能力最高;不同项目和不同水平运动员微循环相关指标与相关生化指标存在一定关系,即PU,V与VEGF、EPI有关,CMBC可能与EDRF和SF有关。(2)多次高原组微循环指标低于少次高原组;微循环指标与部分常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相似;下肢TcPO2的波动曲线和血氧饱和度的一致;微血管PU随训练年限的延长和训练水平的提高而减慢;在经过一段时间高强度训练负荷刺激后,对微循环指标进行连续测试,如果变化幅度不大,则表明有过度疲劳。(3)PU,CMBC,TcPO2和TcPCO2在奥运赛前不同训练阶段中呈低—高—低的变化规律;微循环指标与常规生理生化指标有一定相关性,特别是Hb和RBC与PU,TcPO2和TcPCO2之间的变化。研究结论:无创微循环相关指标PU、CMBC、TcPO2和TcPCO2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可作为运动员训练过程中机能状态监控的无创指标之一,从而拓展了无创性指标在运动员机能评定中的运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