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中国体育改革以及网络媒介的飞速发展使得体育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不同的利益主体竞相登场,体育受众研究领域充满了纷繁芜杂的话语竞争。体育受众研究作为体育传播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的时代,如何突破原有研究范式的局限,提出新的研究思路?本文借助丹尼斯·麦奎尔对受众研究范式的分类,将中国体育受众研究置于中国传播学受众研究以及美国体育受众研究的对比语境中,重新定位网络时代的中国体育受众研究。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系统收集了中国体育类和新闻类核心期刊上的相关论文,以及美国体育受众研究的文献。通过对这三类文献的对比分析,将中国体育受众研究置于更为广阔的研究语境中进行重新定位。研究结果:研究发现,中国体育受众还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1)在研究范式上,偏向于"结构性受众"和"行为性受众",关注短期传播效果,偏重于对策性的实务研究,而缺乏社会文化视角。(2)在研究视野上,缺乏跨学科和跨文化的视野。在受众研究领域,中国传播学和中国体育传播学之间的沟通还比较有限。中国传播学界的学者很少关心体育受众的研究,中国体育界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很少发表在中国传播学界的重要学术期刊上。与此同时,中国的体育受众研究与其他国家的相关研究也处于隔绝状态,在近几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基本上没有对海外体育受众的研究。(3)在研究议题上,对中国体育受众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大众传播和同质化的受众,忽略了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等不同层级的传播。在对体育受众的理解上,常常将其视为没有差异的整体,仅仅利用诸如性别、收入、职业等简单的社会人口统计指标对其进行分类,忽略了隐含在受众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4)从研究方法上,描述性的研究比较多,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都比较少。在现有的中国体育受众研究的论文中,定量的研究方法更偏于单一的问卷调查法;而定性的研究方法被采用最多的是文献资料法,其它常见的定性分析方法如访谈法、田野调查法等并没有被用到相关的研究中。建议:从中国传播学受众研究和美国体育受众研究的学科前沿来看,更偏向于从封闭单一走向开放多元,因此需要结合这些最新的发展趋势重新定位中国体育受众研究。(1)在研究范式上,需要充分考虑到体育受众的社会文化属性,从以往的"结构性受众研究、行为性受众研究"拓展为"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将体育受众视为有价值认同、政治立场、伦理追求和消费习惯等更为立体丰富的人,并将其同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联系起来进行阐释。(2)在研究视野上,需要加强不同国家和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进一步拓展学术视野。特别是要注意对大型体育赛事受众的研究,因为大型体育赛事不仅仅是体育的赛事,它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尝试跨学科和跨文化研究的典型样本。(3)在研究议题上,借鉴传播学领域中的"民族志范式""观展/表演范式""话语研究范式""政治经济学范式"。如果再进一步落实到对体育受众的研究,可以借鉴美国体育受众研究的经验,探讨"体育受众与社会公共领域""体育受众与文化身份建构""体育受众与体育产业发展"等议题。此外,结合中国的社会语境,探讨"体育受众与现代性""体育受众与全球化"等等新的议题。在设计这些议题时,需要打破同质化的体育受众观,不能仅仅关注传统的男性受众群体,还要拓展到女性、儿童、老年人、少数族群等社会不同的群体,让体育传播能够促进社会不同阶层的均衡发展,追求体育传播的公平和正义。同时关注体育迷群体的研究,特别他们对现代体育文化的独特贡献。(4)在研究方法上,需要引入新的方法,兼顾定量和定性研究,将研究推向深入。总体而言,在新的时代语境下,需要将中国体育受众研究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提出更加多样化的研究议题,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促进中国的体育受众研究与其它学科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从一元研究范式走向多元研究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