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分析天津市健康体检人群中正常眼压及全身因素数据,了解其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的8638人的眼压及全身相关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解眼压与年龄、体重指数、血压、血糖及血脂的相关性。结果:8638人中共有8219人纳入分析,眼压平均值为(14.4±2.6)mmHg,在男性及女性之间,右眼和左眼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眼压变化幅度随年龄增长先逐渐增高,自50岁以后开始降低,呈现倒U型变化。体重指数、收缩期血压、血糖及低密度脂蛋白均与眼压呈正相关。结论:天津市健康体检人群眼压均值为14.4,随着年龄增长呈现倒U型变化,受到体重指数、收缩期血压、血糖及低密度脂蛋白的影响。
【关键词】眼压;健康体检;全身因素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959—01
青光眼是全球范围内的第一位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1],且眼压升高是青光眼的重要危险因素。总结以往的流行性学调查,眼压的标准值在不同种族,不同人群中分布是不同的。因此,分析天津市健康体检人群的正常眼压平均值、分布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能为临床眼科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为明确青光眼高危人群提供了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从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中进行体检A套系及体检B套系体检的共计8638人,年龄17-89岁,平均年龄(49±11)岁。
1.2 方法 建立体检者数据库,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及既往史。体检项目包括一般检查、科室检查、仪器影像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四大部分。一般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腹围及血压。科室检查包括内科、外科、神经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妇科(女性)及眼科。 仪器影像检查包括心电图、X光、腹部彩超。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四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1.3 专科检查 眼科检查顺序为视力→眼压→眼底照相→裂隙灯→眼底镜;①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②眼压测量采用NIDEK NT300 非接触眼压计,测量双眼,每眼测量三次记录平均值;③前房深度评价参照Van Herick 标准[2];④眼底照相:由一名眼科专业医师应用免散瞳数码眼底照相机(TOPCON TRC NW6S)对所有体检对象行双眼免散瞳眼底照相;⑤眼底镜检查。上述检查在健康体检过程中简便易行,可在5-10分鐘内完成,能大大提高健康体检中青光眼机会性筛查的效率。
1.4 体检者如提供明确青光眼病史或本次体检中高度可疑青光眼应排除在外。可疑青光眼诊断标准包括①眼压>21mmHg(单眼或双眼2次不同时间);②眼底镜示单眼或双眼垂直杯盘比≥0.6且上方或下方盘沿变窄[3];③裂隙灯示前房深度,周边前房深度与角膜厚度比≤1/4 (Van Herick 标准);④眼底照相示神经纤维层变薄或缺损。
1.5 统计分析:使用SPSS 13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选取年龄、血压、血脂及血糖作为变量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8638人中共有8317人进行了全部眼科检查,余321人全部或部分弃检眼科检查项目。
8317人中有98人因提供明确青光眼病史或在本次检查时高度可疑青光眼排除在研究之‘外。余8219人共16438只眼参与统计分析。8219例入选人群中男性5214人(63.4%),女性3005人(36.6%)。
2.2 眼压分布:平均眼压为(14.4±2.6)mmHg。该均值在男性及女性之间,右眼和左眼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图1及图2)眼压变化幅度随年龄增长先逐渐增高,自50岁以后开始降低,呈现倒U型变化。
2.3 在各项全身因素中,选取了体重指数、收缩期血压、舒张期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四项与眼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表1及表2)其中体重指数(β=0.12,P<0.01)、收缩期血压(β=0.07,P<0.01)、空腹血糖(β=0.47,P<0.01)、糖化血红蛋白(β=0.22,P<0.01)及低密度脂蛋白(β=0.15,P<0.01)均与眼压呈正相关关系。其余项目包括舒张期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高密度脂蛋白与眼压无明显相关性。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天津市健康体检人群的眼压及全身因素的统计分析,了解其正常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16438只眼平均眼压为(14.4±2.6)mmHg,高于在日本人群中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5]。但眼压变化幅度却与日本人群的变化一致,即随年龄增长先逐渐增高,自50岁以后开始降低,呈现倒U型变化。考虑与到我院进行A套系及B套系的人群多为天津市企事业单位员工,经济条件较好且年龄偏小有关。
本研究中,眼压增高收缩期血压呈正相关,但与舒张期血压无相关性,与以往多宗报道提示均一致[6,7]。有研究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0 mmHg,眼压升高0.27 mmHg[8]。该机制可能为血压升高可增高睫状动脉压力,从而增加房水虑过导致眼压升高。
本研究中,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均与眼压呈正相关。其中低密度脂蛋白与眼压相关性最高。该机制可能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是内皮损伤和诱导内皮细胞促炎症细胞因子和促炎症分子表达的主要原因,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能使脉络膜细胞凋亡,炎症侵润,从而导致房水循环障碍有关[9]。天津市健康体检人群眼压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趋势,随体重指数增加而升高,考虑在体重超重及肥胖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发病率更高有关。
参考文献:
[1] Resnikoff S, Pascolini D, Etyale D, et al. Global data in visual impairment in the year 2002 [J].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4,82(11):844-851. [2] Van Herick W, Shaffer RN, Schwartz A. Estimation of width of angle of anterior chamber. Incid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narrow angle. Am J Ophthalmol, 1969, 68:626-629.
[3] 李建軍,徐亮,王爽,等. 北京市社区青光眼筛查模式初步研究[J].眼科, 2009, 18(1): 24-28.
[4] Kawase K, Tomidokoro A, Araie M, et al. Ocular and systemic factors related to intraocular pressure in Janpanese adults : the Tajlmi study[J]. Br J Ophthalmol, 2008,92(9):1175-1179.
[5] Eriko T, Akiko H, Hiroshi S, et al.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Related Systemic and Ocular Biometric Factors i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Japan. 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10, 150(2):279-86.
[6] Bonomi L, Marchini G, Marraffa M, et al. Prevalence of glaucoma and intraocular pressure distribution in a defined population: the Egna-Neumarket Study. Ophthalmology 1998; 105: 209-215.
[7] Suzuki Y, Lwase A, Araie M, et al. Risk factors for open-angle glaucoma in a Japanese population: the Tajimi Study . Ophthalmology 2006; 113: 1613-1617.
[8] Klein BE, Klein R, Knudtson MD.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systemic blood pressure: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 The Beaver Dam Eye Study [J]. Br J Ophthalmol, 2005, 89(3):284-287.
[9] Boyd SR, Young S, Lightman S. Immunopathology of the noninfectious posterior and intermediate uveitides[J]. Surv Ophthalmol, 2001, 46(3):209-33.
【关键词】眼压;健康体检;全身因素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959—01
青光眼是全球范围内的第一位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1],且眼压升高是青光眼的重要危险因素。总结以往的流行性学调查,眼压的标准值在不同种族,不同人群中分布是不同的。因此,分析天津市健康体检人群的正常眼压平均值、分布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能为临床眼科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为明确青光眼高危人群提供了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从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中进行体检A套系及体检B套系体检的共计8638人,年龄17-89岁,平均年龄(49±11)岁。
1.2 方法 建立体检者数据库,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及既往史。体检项目包括一般检查、科室检查、仪器影像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四大部分。一般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腹围及血压。科室检查包括内科、外科、神经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妇科(女性)及眼科。 仪器影像检查包括心电图、X光、腹部彩超。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四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1.3 专科检查 眼科检查顺序为视力→眼压→眼底照相→裂隙灯→眼底镜;①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②眼压测量采用NIDEK NT300 非接触眼压计,测量双眼,每眼测量三次记录平均值;③前房深度评价参照Van Herick 标准[2];④眼底照相:由一名眼科专业医师应用免散瞳数码眼底照相机(TOPCON TRC NW6S)对所有体检对象行双眼免散瞳眼底照相;⑤眼底镜检查。上述检查在健康体检过程中简便易行,可在5-10分鐘内完成,能大大提高健康体检中青光眼机会性筛查的效率。
1.4 体检者如提供明确青光眼病史或本次体检中高度可疑青光眼应排除在外。可疑青光眼诊断标准包括①眼压>21mmHg(单眼或双眼2次不同时间);②眼底镜示单眼或双眼垂直杯盘比≥0.6且上方或下方盘沿变窄[3];③裂隙灯示前房深度,周边前房深度与角膜厚度比≤1/4 (Van Herick 标准);④眼底照相示神经纤维层变薄或缺损。
1.5 统计分析:使用SPSS 13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选取年龄、血压、血脂及血糖作为变量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8638人中共有8317人进行了全部眼科检查,余321人全部或部分弃检眼科检查项目。
8317人中有98人因提供明确青光眼病史或在本次检查时高度可疑青光眼排除在研究之‘外。余8219人共16438只眼参与统计分析。8219例入选人群中男性5214人(63.4%),女性3005人(36.6%)。
2.2 眼压分布:平均眼压为(14.4±2.6)mmHg。该均值在男性及女性之间,右眼和左眼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图1及图2)眼压变化幅度随年龄增长先逐渐增高,自50岁以后开始降低,呈现倒U型变化。
2.3 在各项全身因素中,选取了体重指数、收缩期血压、舒张期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四项与眼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表1及表2)其中体重指数(β=0.12,P<0.01)、收缩期血压(β=0.07,P<0.01)、空腹血糖(β=0.47,P<0.01)、糖化血红蛋白(β=0.22,P<0.01)及低密度脂蛋白(β=0.15,P<0.01)均与眼压呈正相关关系。其余项目包括舒张期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高密度脂蛋白与眼压无明显相关性。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天津市健康体检人群的眼压及全身因素的统计分析,了解其正常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16438只眼平均眼压为(14.4±2.6)mmHg,高于在日本人群中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5]。但眼压变化幅度却与日本人群的变化一致,即随年龄增长先逐渐增高,自50岁以后开始降低,呈现倒U型变化。考虑与到我院进行A套系及B套系的人群多为天津市企事业单位员工,经济条件较好且年龄偏小有关。
本研究中,眼压增高收缩期血压呈正相关,但与舒张期血压无相关性,与以往多宗报道提示均一致[6,7]。有研究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0 mmHg,眼压升高0.27 mmHg[8]。该机制可能为血压升高可增高睫状动脉压力,从而增加房水虑过导致眼压升高。
本研究中,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均与眼压呈正相关。其中低密度脂蛋白与眼压相关性最高。该机制可能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是内皮损伤和诱导内皮细胞促炎症细胞因子和促炎症分子表达的主要原因,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能使脉络膜细胞凋亡,炎症侵润,从而导致房水循环障碍有关[9]。天津市健康体检人群眼压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趋势,随体重指数增加而升高,考虑在体重超重及肥胖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发病率更高有关。
参考文献:
[1] Resnikoff S, Pascolini D, Etyale D, et al. Global data in visual impairment in the year 2002 [J].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4,82(11):844-851. [2] Van Herick W, Shaffer RN, Schwartz A. Estimation of width of angle of anterior chamber. Incid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narrow angle. Am J Ophthalmol, 1969, 68:626-629.
[3] 李建軍,徐亮,王爽,等. 北京市社区青光眼筛查模式初步研究[J].眼科, 2009, 18(1): 24-28.
[4] Kawase K, Tomidokoro A, Araie M, et al. Ocular and systemic factors related to intraocular pressure in Janpanese adults : the Tajlmi study[J]. Br J Ophthalmol, 2008,92(9):1175-1179.
[5] Eriko T, Akiko H, Hiroshi S, et al.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Related Systemic and Ocular Biometric Factors i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Japan. 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10, 150(2):279-86.
[6] Bonomi L, Marchini G, Marraffa M, et al. Prevalence of glaucoma and intraocular pressure distribution in a defined population: the Egna-Neumarket Study. Ophthalmology 1998; 105: 209-215.
[7] Suzuki Y, Lwase A, Araie M, et al. Risk factors for open-angle glaucoma in a Japanese population: the Tajimi Study . Ophthalmology 2006; 113: 1613-1617.
[8] Klein BE, Klein R, Knudtson MD.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systemic blood pressure: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 The Beaver Dam Eye Study [J]. Br J Ophthalmol, 2005, 89(3):284-287.
[9] Boyd SR, Young S, Lightman S. Immunopathology of the noninfectious posterior and intermediate uveitides[J]. Surv Ophthalmol, 2001, 46(3):2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