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风险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毒理学试验在人类健康风险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整合毒理学数据并将其最终用于风险评估之前,往往需要考虑毒理学数据的质量。1997年Klimisch等提出数据的质量应从可靠性、相关性和充分性三方面来考虑,其中相关性(Relevance)是指数据和/或试验对于特定危害识别或风险评估的适合程度,反映检测数据与关注终点的关系。如何评价毒理学数据的相关性以及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框架或体系对于提高风险评估的客观性、透明度、一致性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际上关于毒理学实验数据相关性评价体系或框架部分来自于管理机构如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署(International Program on Chemical Safety,WHO/IPCS)、美国环保署(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USEPA)等,部分来自于研究机构如国际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基金会/风险科学研究所(International Life Sciences Institute/Risk Science Institute,ILSI/RSI)和欧洲化学品生态毒理学和毒理学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Ecotoxicology and Toxicology of Chemicals,ECETOC)等。国际上关于数据相关性评价的方法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定性、半定量和定量评价。对于如何评价毒理学试验数据中动物试验数据与人的相关性,在人类相关性分析框架(Human Relevance Framework,HRF)基础上,。IPCS提出评价动物肿瘤作用模式(mode of action,MoA)与人类相关性指南,经HRF分析后,如果动物MoA与人类有明确相关性或潜在相关性,则继续对该物质进行风险评估;反则若经HRF分析后,动物MOAs与人类毫无相关性,则无必要继续进行风险评估早在1976年EPA已关注致癌物的风险评估,并于1984年、1986年和1996年不断更新致癌物风险评估指南,在1996年的指南中更加强调了MoA和毒代学可用于降低剂量外推时的不确定性。EPA于1999年发表的"杀虫剂暴露儿童风险评价毒理学数据要求"中提出动物试验数据与人体的相关性需要考虑三方面如:毒代学数据;生物学效应;作用机制研究。2005年EPA发表了"致癌物风险评估指南"],该指南指出致癌物风险评估时,针对获取的数据需要着重分析的关键因素包括MoA、证据权重、剂量反应关系评价、可疑的人群和生命阶段以及儿童时期暴露的风险评价。2011年美国FDA的药品评价和研究中心(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CDER)颁布了《工业用生殖与发育毒性-研究结果综合评价相关性指导原则》,该指导原则用于新药申请和生物制品许可申请。原则中指出在搜集相关资料后首要考虑问题是人类相关性。其它国际管理机构如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针对风险评估中生物学相关性和证据权重等问题制定出相应指南,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欧盟委员会(EC)、OECD、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等在各自关注领域针对风险评估中数据相关性或生物学相关性给予充分关注和考虑,但目前还缺少系统详尽的可操作性指南类文件。研究机构中,ILSI/RSI于2003年发布了关于化学致癌物引起动物肿瘤的MoA人类相关性框架。该HRF主要是关于非DNA反应致癌物的分析和研究,其特点为关于动物和人源信息MoA一致性分析。旨在着重分析决定每个MoA数据集在人类风险评估中发挥的恰当作用。随着MoA信息量的增加,该HRF也可应用于繁殖、发育、神经和肾脏观察终点以及癌症的研究。欧洲化学品生态毒理学和毒理学中心ECETOC于2006年发表了99号技术文件"毒理学作用模式MoA:人类健康风险评估中的相关性",2009年ECETOC发布了"化学品风险评估中人类数据和动物数据的整合框架"[26],该相关性评价框架包括三大部分:评价人类数据质量;评价动物数据质量;整合人类数据和动物数据。美国NIH于2012年发表的"化学品人类健康风险评估准则"指出评价数据的相关性要考虑6个方面:(1)试验物种是否与目标人群相关?(2)暴露途径是否与待评价人群和暴露场景相关?(3)暴露体系是否与待评价人群相关?(4)关注的效应是否与目标人群相关?(5)观察到的效应是否具有生物学相关性?(6)观察效应是否具有毒理学相关性?在Klimisch评价体系基础上,荷兰国家公共卫生与环境研究院(RIVM)与瑞士以及瑞典研究机构合作于2016年总结发表了生态毒理数据报告与评价标准(CRED),该标准已被欧盟联合研究中心用作文献评价工具。CRED创新之处在于拓宽了Klimisch评价方法体系,明确区分了数据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德国和瑞典的研究机构合作于2011年发表了?gerstrand评价框架,该框架主要用于药物环境评价中,可拓展应用于化学物风险评估中。此框架包括12条相关性评价准则。AMORE评价框架是法国"AMORE"项目的研究成果,明确区分数据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于2015年发表。该框架是环境风险评估中关于数据综合分析的工具。可拓展应用于人类健康风险评估中。在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结合我国新药研发的现状和特点,于2012年印发了《健康成年志愿者首次临床试验药物最大推荐起始剂量的估算指导原则》。该指导原则提出在开展健康成年志愿者首次临床试验的过程中,估算新药物最大推荐起始剂量(Maximum Recommended Starting Dose,MRSD)时,应先了解动物暴露量/毒性反应关系、药代动力学、毒代动力学数据、药理学数据以及它们与人体相关性,进而确定其推导方式。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CFSA)于2011年制定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数据需求与采集要求》,指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数据采集原则是:全面性、可及性、满足风险评估的要求;风险评估数据需要满足:完整性、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性。农业部行标《农药施用人员健康风险评估指南》及其它系列指南中提出:"选择不确定系数时,除种间差异和种内差异外,还要考虑毒性资料的质量、可靠性、完整性,有害效应的性质以及试验条件与实际场景之间的匹配度等因素,再结合具体情况和有关资料,对不确定系数进行适当的放大或缩小"。综上所述,国际上对于毒理学实验数据相关性的评价尚缺乏广泛共识,我国目前虽已明确了化学品等风险评估中数据相关性评价的重要性,但尚未建立毒理学实验数据相关性评价体系。为提高我国风险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毒理学数据质量评价工作的需求,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与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在联合构建风险评估中毒理学数据相关性评价体系并形成指南,以期为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提供毒理学数据的相关性评价的客观、半定量评价体系和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