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研究我国高校体育智库的发展现状,以此提出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智库建设的策略,为我国体育政策的制定与出台提供智力支持。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研究结论:定义高校体育智库:指在我国体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设立在高等院校内部的获得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以及各省市区政府等国家级、省部级单位认证的从事体育治理和体育政策方面研究或提供体育数据资源的以服务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研究目的的研究中心、研究基地或研究所。特征是:第一,影响体育政策。第二,具备体育人才储备、体育学科发展前沿、专业齐全、学术交流频繁等特征。第三,非营利性。第四,独立性。第五,把握体育政策问题的前瞻性、战略性特征。发展现状:(1)我国高校体育智库发展仍处于探索初级阶段,理论研究成果较少,实践运作经验缺乏,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以高校体育专家为依托的一系列体育智库在国内一流大学或正在筹备或者已经成立。此类高校体育智库发展起点较高,发展较快,定位较广,都是体育领域内知名学者与专家为智库首席研究专家。但是,有些从研究所、研究基地演化而来的高校体育智库发展较慢。(2)成果水平不高,影响力不强,传播方式缺乏多元化,成果转化缺乏制度渠道。我国高校体育智库真正能为体育决策者生产和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体育专业知识,影响和指导体育决策者的能力还不强。此外,高校体育智库研究成果现有传播方式单一。主要通过国内期刊论文、报刊杂志、政府招标课题等方式进行传播。对政策的影响力不强,主要以承包课题的形式或者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的方式为主。(3)参与决策咨询方式单一,参与程度低,参与的制度渠道有限。我国高校体育智库在参与决策咨询的过程中面临参与方式比较单一的问题。第一种是单项式。第二种是松散式。第三种是委托式。发展策略:(1)完善体育决策咨询制度,整合体育决策咨询和体育科学研究两大系统。目前我国体育知识界和权力界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两个系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科学咨询,即向专家或者专业体育智库征求专业意见也成为提高体育决策效率、促进决策科学的关键。而要实现以上科学的决策咨询过程,加快体育决策咨询和体育科学研究两大系统的整合,形成知识与决策两大系统的互补机制,才能实现科学、民主体育决策的目的。(2)实现一流学科与高端体育智库双向联动机制。一流体育学科孕育和支撑高端体育智库建设,高端体育智库促进和引领一流的体育学科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实现两者良性互动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前提。在人才培养方面,体育学科强调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系统培养,但在实践环节存在一定的薄弱现象,而高校体育智库刚好弥补在政策科学类人才培养方面的薄弱环节。在科学研究方面,高校体育学科建设专家倾向于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钻研,内部容易出现"划界而治"的学术壁垒,而高校体育智库刚好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索引,整合不同领域的、不同学科的体育研究专家协同作战,不断创新科研能力。在社会服务方面,体育学科更注重体育学术地位和声誉,参与决策咨询能力不强。而高校体育智库以一流体育学科为依托,将体育学术创新研究成果转化为政府决策咨询报告,为一流学科的持续发展注入现实动力。在体育文化传承方面,一流体育学科注重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体育学科领域的价值导向,而高校体育智库则在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范围内有更广泛的作用。从国内外一流大学实践经验来看,国外一流学科发展与高端智库建设已经形成良性互动、相得益彰的局面,两者的协同互动已成为一流大学发展的常态。(3)拓宽智库资金来源渠道,实现多元化资金来源。当前我国大部分体育智库资金来源大多为政府公共财政的拨款。民间体育智库资金来源大部分是自筹。高校体育智库由于受行政化的管理制度羁绊缺少多样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借鉴国外大学附属型体育智库资金筹备方式,可以考虑校友资源的整合利用如校友会或者校友基金会捐款,通过市场运作的手段来实现高校体育智库研究经费来源的多样化。除了政府财政拨款,对慈善机构、或者对某研究领域、研究专题需求的社会组织、个人资金都可以尝试开放投资通道。(4)创新体育智库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多领域人才储备等方面。对高校体育智库来说,智库人才培养首要条件是确定高校体育智库人才遴选的标准。包括思想品德、学术素养、专业水平、学术经历等方面有明确、细化的门槛标准。其次,应制定科学、细化的体育智库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将研究成果转化和被政府采纳的次数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再次,建立老、中、青相结合,博、硕、学相结合、知名专家、青年专家相结合的以课题任务为导向的高端体育研究团队,注重吸收不同领域的各体育人才,给予一流的平台,优化智库人才结构,积极推进智库人才储备,提高高校体育智库人才质量。最后,打破部门之间体制障碍,实现高校体育智库人才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人才的相互转换,实现中国式的旋转门机制,是高校体育智库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