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提炼竞技体育领域心理服务的主要特色,通过查阅奥运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课题总结类文献(21篇)和访谈运动心理学专家及教练员(13人;提纲是"心理学与竞技体育结合的历史和现状","有怎样的发展趋势"),概括为四点,简称"四化"。1、关系良性化。心理学者与运动队应互相了解,不断熟悉,建立起良性关系。心理学者要有态度、有能力和有时间,运动队要有信任、有需求和有愿望,两者要有交流、有配合和有成效;无论两者合作多年,还是刚刚结合,良性关系都是心理服务最关键的前提。2、心理项目化。心理学者要对项目技战术和比赛特点有清楚的认识。将心理学融于项目中,指导日常训练;为与比赛保持一致,还须从实战出发,提高难度和强度,提升运动员适应能力。心理项目化解决的是普适性问题,这是心理服务最根本的任务。3、服务个性化。为解决个体性问题,心理咨询和训练应结合运动员实际。每位运动员都有最困扰或最薄弱的心理因素,一旦得以调控,势必对其技术发挥和比赛成绩有所帮助。这是心理服务最核心的内容。4、操作客观化。顶尖级运动员虽是个别现象,但心理服务不能停留在经验的总结,还应考虑科学的重复,即实施过程客观化。无论采用自下而上的定性方法,还是自上而下的定量方法,都是客观化的体现,可促使心理学者有据可依、有样可循,有利于心理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是心理服务最亟需的方向。作为具有理论基础的心理学者,将心理学应用于竞技体育,关系良性化较容易实现。若想达到心理项目化和服务个体化需长期跟队,与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多方位的探讨,发现最重要的技术环节和战术思想,且分析训练、比赛中最应解决的心理问题。科技的进步(仪器逐渐便携化、无线化)和研究方法的多样促进了客观化,可设计现场实验和采用合理方法,科学、及时地解决和解释心理与运动员及项目的融合,这也是未来的趋势,即在操作客观化的基础上践行关系良性化、心理项目化和服务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