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男性不育症在我国古代早有记载,称为"无嗣""不男""男子艰嗣""无子"、"绝育"等.但对于男性不育症的治疗历代医家论述各不相同:有从肝论治,从脾论治,从肾论治;有从气论治,从血论治:有从寒论治,从热论治等等,但以肾论治最为居多,并为历代医家所共认,概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藏真阴而寓真阳,内藏精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肾核心说"源于《内经》,在此书中率先提出了以肾为中心的生育观"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素问·上古通天论》)。不仅提出了肾主生殖,同时也提出了肾气的盛衰关系着人的生殖能力,这一理论具体体现在肾气-天癸-精室三者之间的关系上.在这一关系中,肾气起决定作用,只有在肾气充盛的条件,天癸才能旺盛,精室才能盈满,精气才会溢泻,男女和合,才能有子。李日庆教授认为,中医对男性不育症的认识是以肾虚为主,至今在治疗上以补肾为主的方剂仍占大多数,这种认识对男性不育症的治疗曾起过很大作用,至今仍是不可否认的重要方法。但从脏腑生理病理变化来看,非独肾之功能不足可致男性不育,肝、脾的功能失调亦可致不育。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生存环境的影响,营养状况的改善,饮食结构的变化,疾病谱的推移,使肾虚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而产生湿热、血瘀、痰湿的机会上升。综上所述,"肾虚"是男性不育的病理基础,"补肾"是中医治疗男性不育的重要方法。但补肾之法临床上要分清病因、病机,标本虚实、气血阴阳、辨证施治.同时,补肾也应与调节其他脏腑功能相结合:有肝郁者疏肝,有血淤者活血,有湿热者清热利湿,气不足者补中益气……。统筹兼顾,充分体现中医治疗男性不育症的优点和长处。中医药治疗男性不育症有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是,仍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1、辨证论治方面,尽管众多医家对不育症的辨证分型进行了无数探讨与论证,但至今尚未达成共识,出现子百家争鸣的局面。若能制定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将有利于提高中医药对不育症的诊治水平;2、疗效标准随意性较大,不同作者报道的疗效缺乏可比胜,尚不能完全反应出临床的实际情况,如能按照统一的标准,将更有利于各种处方或各种疗法的临床总结和筛选出优秀的处方组合,以提高临床疗效;3、治疗方面,多局限于一般的临床观察,且多为回顾性报道,而临床实验研究较少,缺乏严谨的科研设计和合理的对照观察,使其可信性和可重复性系数变小。今后的研究应从制定统一的诊断、分型、疗效标准着手,在此基础上,按照严格的科研设计、衡量、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对于无证可辨的,我们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使中医药治疗不育症的临床研究进一步科学化和规范化,促进中医药在男性不育症治疗领域取得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