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心理疾病污名是心理康复以及心理健康服务的最大障碍。心理疾病污名不仅会阻碍心理健康求助,还会降低治疗依从性,即使疾病症状或机能得到控制,它的负面影响也会持续存在,妨碍康复人群重新融入社会。近期的内隐研究发现,心理疾病污名也是一种无意识的、自动化的态度倾向,是非疾病人群对心理疾病患者难以抑制的"污名"感。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人们对心理疾病患者存在内隐的负面认知和自动化的情绪反应,但尚未有研究探讨过是否存在内隐的歧视(行为)倾向。此外,由于心理疾病没有天生的配对物,已有研究使用的IAT或BIAT也使得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问题。本研究在态度ABC理论和已有内隐污名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三个独立的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考察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内隐污名的构成及其内隐效应。结果发现:(1)在认知评价SC-IAT、情感反应SC-IAT、行为倾向SC-IAT及其三者总的SC-IAT中,被试在相容任务上的反应时均显著快于不相容任务;(2)总的SC-IAT和三个独立SC-IAT的内隐效应显著;(3)65.27%的被试的内隐效应值大于0,表现出对心理疾病患者负面的内隐态度;(4)研究编制的心理疾病内隐污名SC-IAT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研究表明,被试倾向于将心理疾病与消极词联系在一起,心理疾病污名的内隐效应显著;心理疾病内隐污名包括自动化的负面认知、消极情感反应和歧视倾向,该结果支持了态度的三元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