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地处西藏南部,主体走向与雅鲁藏布江河谷一致,沿东西向带状分布,代表了印度和欧亚大陆之间消失的新特提斯洋。蛇绿岩作为该带的主体部分,根据其地理分布、岩石层序及产出规模,可大致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分为西、中、东三个部分。西段主要分布于狮泉河–萨嘎一线,并分成南北两支蛇绿岩带;中段位于昂仁–仁布地区,出露岩体规模大,数量多,研究最为集中;东段位于曲水以东至米林一带,出露岩体规模最小,研究程度有限,多集中于蛇绿岩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对生物地层学研究较少。而在蛇绿岩南北两侧各出露有两套不同的深海硅质岩,其中含有丰富的放射虫化石,代表了深水相沉积,是蛇绿岩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前人对硅质岩中的放射虫生物地层学研究表明,南侧硅质岩年代相对较老,形成时间跨度相对较大,从中三叠世至早白垩世早期的放射虫均有报道(Matsuoka et al.,2002;王玉净等,2002;Ziabrev et al.,2004);而北侧硅质岩年代相对较轻(吴浩若,1986;Ziabrev et al.,2003),与蛇绿岩及日喀则群关系密切,研究对象为中段日喀则地区附近的冲堆组地层。自冲堆组首次建立并命名(曹荣龙,1981)以来,其地层厘定及所属问题一直以来是争论的焦点。本文为冲堆组研究提供更多放射虫生物地层学、沉积学及岩石地球化学证据,对认识新特提斯洋的俯冲过程、演化历史及雅鲁藏布蛇绿岩的形成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剖面选取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的山南市乃东区泽当镇卓雪渡口南附近,以放射虫硅质岩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岩石样品25件,初步分析出放射虫25属27种(含未定种),包括优势种Archaeospongoprunum patricki Jud,Holocryptocanium sp.cf.H.barbui Dumitrica和Tricapsula costata Wu等,以及仅分布在早白垩世的特征种Becus gemmatus Wu,Hiscocapsa grutterinki(Tan),Suna hybum(Foreman)和Tetrapaurinella(?)staurus Dumitrica等。对比西藏南部已报道的有关放射虫动物群生物地层学的研究资料,发现该放射虫动物群与日喀则地区冲堆组放射虫动物群面貌高度相似,具有可对比性。与西特提斯洋地区及阿曼地区的放射虫动物群做对比后表明,该放射虫硅质岩时代应为早白垩世阿普特期。另外,选取了10件放射虫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REE)的地球化学分析,本区硅质岩主量元素MnO/Ti O2值为0.15~0.38,具有形成于靠近大陆边缘环境的硅质岩性质,有陆源碎屑参与。稀土元素分析可知,本区硅质岩拥有较高的Ce/Ce*值(0.90~1.07)和较低的LaN/Ce N比值(0.77~1.00),表明其形成环境为邻近大陆边缘且远离开阔大洋的古地理位置。综上,藏南泽当地区卓雪渡口南剖面中硅质岩形成环境远离开阔大洋,其中放射虫动物群时代为早白垩世阿普特期,与日喀则地区冲堆组放射虫动物群面貌高度相似,岩性组合大体一致,可能是冲堆组向东延伸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