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截止2019年2月,教育部已遴选出24126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提前两年完成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2万所的任务,距离2025年达到5万所这一目标也在逐步缩小。根据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存在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当越来越多的特色学校建设挂牌,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伴随基数增大,分析现行治理对策与评价体系后出现:片面性形式化、重视度大于过程等问题。因此,回归"质"的研究,既要兼顾预期任务,也要保障顶层和基层,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同性。本文通过质性研究提出:治理应加强"监督"和评价体系应结合"硬性",期望对校园足球改革发展突破瓶颈期带来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方法:2.1文献资料法:通过线下书籍资料和学术文献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Sports Discus、读秀学术搜索等)查阅文献研究。在知网中以"校园足球"为主题,发表年度设为近五年,检索出3239篇文献,其中核心期刊为323篇,核心期刊率为0.8%,从中收集整理了包含"治理"、"特色学校"和"评价体系"等关键词的69篇文献;以"The campus football"在Sports Discus中收集研究了10篇文献。通过文献收集,为了解目前校园足球研究现状及困难做好理论工作。2.2数理统计法:利用EXCEL软件对目前所有的"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名单、全国普通中小学数量等通过绘制表图的形式量化,归纳整理为具体数据。2.3质性分析与层次分析法:以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对自然环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加以探究,本文通过与四川省校园足球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成都体育学院教授等4人进行非结构式访谈,对目前四川校园足球联赛组织和开展现状进行整理。并根据现状问题等建立层次分析模型。研究结果:3.1现行评定标准的形式化数量不应是核心发展内容。通过整理发现在2015年—2017年申报条件中存在门槛略低、表述不清之处,如:1)对条件描述:至少有一名足球专项体育教师、器材数量充足等;2)《申报表》的主要内容只包括:场地情况、工作做法特色和未来三年计划。2018年新实行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创建指标体系》[6]采用评分制,总分在70分以上才有资格申报,看似要求提升,但内容与每年用作复核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复核指标体系》一致。评定的片面性相应会带来数量增长,但不利于质量保证。3.2结果重视度大于过程,目前评定过程容易受人为操纵。虽然理顺了校园足球由教育部牵头的机制,但联同财政部等六部委"兼顾",顶层设计之间协调机制不健全,就会导致权责分配不清晰,这种治理格局难免导致基层教育部门、学校工作出现纰漏。足球特色学校的申报目前只有审核、推荐,缺少实地考察,申报成功后,原始问题仍然存在:家长思想认知不够;普及程度不高;专业场地器材缺口大;教练员普遍水平偏低。3.3构建评价体系过程,遵循科学性、可行性、代表性和可比性的构建原则;基于实证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收集专家访谈意见;不仅以"组织领导"、"条件保障"等作为衡量指标,还要从"竞赛"、"人才"等角度测试;逐步建立逆阶层次结构、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和计算各元素权重;以现行指标体系(2018版)为参照,分目标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组织领导、条件保障、教育教学、开展训练、组织竞赛、后备人才),方案层(足球数量人均保障一球、连续两年未获区级以上比赛前三名,取消当年"足球特色学校"评选资格、承办本地足球比赛纳入考核制度、连续三年未向上一级学校足球运动队输送人才5名,取消当年"足球特色学校"评选资格等)。研究结论:目前我国普通中小学数量为23.25万所,要从中建设5万所足球特色学校,不仅是"量"的考验,更是"质"的考验。提升了校园足球开展的"软实力",其实也是为青少年体质增强提供了长期地"硬实力"。治理对策要明确:机制权责清晰,监督管理到位,实地考察情况、才能避免形式化申报。评价体系要明确:增长是建立在长期性控制之上,要加强如地区竞赛成绩、后备人才输出率等硬性指标地位。同时,坚决对次年复核不达标的学校取消"特色"资格并给予通报批评。校园足球的目标不仅是"精神产物",也应该是"实质产物"。专项人才缺少、场地设施不完善等不能一直作为顾此失彼的理由。从"有"到"强"是新时代校园足球的战略定位,也是中国足球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