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第六版AJCC分期中规定咬肌间隙侵犯为颞下窝侵犯的同义词,归为T4,定义为侵犯超过上颌窦的后外侧壁及翼外肌的前表面(图1),该概念与解剖学咬肌间隙不同,其不包括翼内肌、翼外肌,造成概念上的混淆(图2)。本文的目的是分析解剖学咬肌间隙的在鼻咽癌的预后意义,探讨AJCC分期中咬肌间隙侵犯的定义是否需要排除翼内肌、翼外肌。材料与方法:于2003年至2004年共924例经病理等确诊为无远处转移的鼻咽初治病人纳入本研究,所有的病人均在治疗前进行了MRI检查并以放疗为首要治疗手段。回顾性分析了所有患者的MRI及病历资料,分期依据鼻咽癌第六版AJCC(American Joint Commission on Cancer)分期标准。解剖学咬肌间隙侵犯按照侵犯程度为:Grade 1:侵犯解剖学咬肌间隙但未超过上颌窦的后外侧壁及翼外肌的前表面;Grade 2:侵犯超过上颌窦的后外侧壁及翼外肌的前表面(相当于AJCC定义的咬肌间隙)。总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及无远处转移生存率采用Kaplan Meier法计算,两组间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解剖学咬肌间隙侵犯的发生率为19.7%,单因素分析发现解剖学咬肌间隙侵犯是鼻咽癌患者总生存率(82.0%vs.65.1%,P<0.01)、无局部复发生存率(91.0%vs.80.7%,P<0.01)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84.9%vs.74.7%,P<0.01)的不良预后预后因素,多因素发现解剖学咬肌间隙侵犯是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2),对无局部复发生存率的影响接近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的解剖学咬肌间隙对鼻咽癌总生存率及无局部复发生存率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34,P=0.54)。在第六版AJCC分期中,T3合并解剖学咬肌间隙患者的总生存率及无局部复发生存率与T4患者无差异(P=0.63,P=0.44)。结论:解剖学咬肌间隙侵犯影响鼻咽癌患者的总生存率及局控率,AJCC分期中咬肌间隙侵犯的定义可采用解剖学咬肌间隙的定义,不需要排除翼内肌、翼外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