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从1896年开始,现代奥运匹克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次,各申办城市在获得奥运会主办权之后,均会积极的规划建设奥运场馆,而合理布局场馆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以奥运会百年发展历史为脉络,梳理与归纳奥运场馆空间布局形态的演变过程,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奥运会场馆的布局目标、布局形态和基本经验,旨在为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章采用文献综述法和专家访谈法,研究奥运会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形态的历史演变过程。研究结果:1奥运会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形态的历史演变:1)1896-1912年——"单场馆中心"为主的布局形态;2)1920-1956年——"单中心集中"与"分散式"的布局形态;3)1960-至今——多种场馆布局形态的有机结合。(1)"单中心+分散式"、(2)"多中心+分散式"、(3)整体分散式的场馆布局形态2奥运会场馆的空间布局目标:2.1根据赛事特点布局场馆,满足赛事承办要求2.1.1方便参赛人员的出行与组织管理。为方便参赛人员往返于各比赛场馆与有效组织管理参赛人员,奥运场馆均会集中修建部分场馆,如将体育馆、体育场和游泳馆集中布局。2.1.2满足多种比赛项目的举办需要。水上项目、射击(击)、山地自行车、沙滩排球和高尔夫球等项目,均要求较为苛刻的自然条件作为比赛场地,且一般都分布城市边缘和远郊地带,呈现出分散布局的特点。2.2紧密联系城市历史文脉,提升城市整体品位。部分奥运主办方为展示其优秀历史文化,将场馆布局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相结合,继而实现提升城市整体品位的目标。2.3有效调整城市空间结构,推动城市长远发展。纵观国外的诸多奥运场馆建筑的建设,不同程度的促进了城市局部区域的发展,甚至促使包括各相关产业、人口分布、公共设施等在内整个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调整,从而有效地推动整个城市的长远发展。2.4积极改造城市废旧地块,促进土地功能升级。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诸如城市生态环境、交通、住宅等问题逐渐恶化。近几届奥运会,部分主办城市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有意识的将奥运场馆选址在城市废旧、衰落的区域,利用场馆当作城市再生的助推器和景观改造的助动力。2.5结合同类功能建筑布局,构建商业休闲中心。为解决奥运场馆自身及其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部分主办城市将场馆与其同类功能的建筑设施相结合,构成健身、娱乐和餐饮为一体的商业休闲中心,这主要体现在场馆与会展中心、公共绿地、剧院等设施形成一体化的布局特点。2.6慎重选择体育场馆位置,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早期的奥运会,主要就将游泳、帆船、自行车、射击等特殊项目的场馆,布局在海滨、山林及河畔区域,以满足赛事的举办需要。近几届奥运会,部分主办城市通过合理布局场馆,以避免其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生态问题。3奥运会场馆空间布局的基本经验3.1控制各奥运场馆之间的行程时间。奥运村是运动员相对集中的地点,因此,规划布局奥运场馆,主要是将奥运村与比赛场馆之间的行车时间尽量控制在30分钟以内,而以20分钟左右为最佳时间段。帆船、皮划艇、山地自行车、射击等项目的体育场馆,因其项目的特殊要求,可适当分散布局在城市郊区或其他城市区域。3.2注重奥林匹克中心的布局。从近几届奥运场馆总体布局及其规模数量来看,奥体中心在场馆的整体空间布局结构上起着统领与协调其他场馆的作用。因此,主办城市应将奥林匹克中心作为场馆整体布局的关键设施,根据其选址方位再依次布局其他场馆。3.3根据项目特点布局奥运场馆。部分奥运项目自身特点对场馆功能提出了特殊的要求,直接影响了奥运场馆的空间布局。由于不同项目对场馆的功能要求,关于奥运场馆布局集中或分散的度的把握,通过项目特点来合理布局部分场馆。3.4结合城市现有体育场馆的布局。利用原有体育场馆向奥运标准场馆的改造,可以有效提高场馆的利用率,避免大量的重复建设。因此,大部分奥运主办城市均在不同程度上,对现有场馆进行了改造与利用,而现有场馆的数量和布局情况是主办方注重考虑的问题。3.5采用"集中+分散型"的体育场馆布局形态。目前,大多数奥运主办国家普遍采用上述两种场馆布局模式,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高效的整合城市现有资源,有利于赛会主办方有效协调交通、采访、食宿等各项赛事活动,减少市政配套设施投入与后勤、安保等费用,同时,又能实现提高场馆赛后利用效率与推动城市发展的目标。研究结论:奥运场馆空间布局历经了单场馆中心为主的布局模式向单中心集中与分散式的布局模式,再向多种场馆布局模式有机结合的发展阶段。其中,"集中+分散型"具有相对明显的优势。近几届奥运会主办城市以满足赛时需要、突出城市文化特征、调整城市空间结构、改造城市废旧地块、营造商业休闲中心、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作为场馆布局的主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