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没成本效应是一种常见的决策偏差,它是指个体在面对某一项目未达到预期效果时,因顾及已投入成本的价值而做出继续投资的非理性行为。从沉没成本的性质这一角度划分,沉没成本效应分为货币性沉没成本效应和行为性沉没成本效应。Arkes和Blumer(1985)首次从心理学角度以实验的方式探究了沉没成本效应,随后的众多研究发现沉没成本效应广泛存在于消费、医疗及管理等领域,对人们的各类行为决策有重大影响,而且处于两难情境中的动物在做决策时也会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沉没成本效应违背了经济学上的理性决策原则,所以沉没成本效应的解释主要是预期理论、自我申辩与避免浪费等心理机制。预期理论提出了价值函数曲线来解释沉没成本效应,该理论认为损失厌恶和风险追求的倾向使沉没成本情境中的个体高估额外投资的成功率从而表现出沉没成本效应。自我申辩理论认为沉没成本效应是个体试图规避认知失调的结果,在沉没成本情境中,决策者之所以进一步做出投资就是为了维护认知的统整。此外,避免浪费,尤其是心理上的浪费,是产生沉没成本效应的重要心理动机。沉没成本效应的发生也有其理性原因,例如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而学习做出更好的决策,对决策失误进行惩罚或是保持决策的一致性,或是决策者在面对模糊性信息时所做出的一种理性判断等。沉没成本效应在个体和文化层面存在差异,而且还受到任务因素、框架效应、后悔和心理账户等因素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决策者可以通过设置心理账户、积极建构项目框架等策略规避沉没成本效应的消极影响。过对以往沉没成本效应研究成果和问题的总结发现,未来的对沉没成本效应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究沉没成本效应的产生根源、理论解释与行为决策中其他现象之间的关系等。